别再贩卖你的悲惨故事

作者:林少波 来源:《意林》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处女作小说《窗外》发表后,大获好评,并被搬上了银幕。她的父母在电影公映的第三天去看了电影。看完之后,母亲狂叫:“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书骂父母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琼瑶“扑通”跪下了,抓住母亲的旗袍下摆,泪如雨下。

  母亲并没有饶恕琼瑶,她要用她的自虐来折磨和鞭挞琼瑶的良心,她要用自身肉体的痛苦把琼瑶推上审判席。第二天,母亲开始绝食。大家轮流到母亲床边,端着食物求她,母亲就是滴水不进。到了第五天,琼瑶的儿子小庆跪在外婆跟前,说:“外婆,你不要生妈妈的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母亲依然不理,小庆又说:“外婆不吃东西,妈妈不吃东西,大家都不吃东西,小庆也不敢吃东西……”琼瑶再也忍不住,走过去和小庆一起跪在那里,母亲终于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喝了小庆捧着的牛奶。

  这是毕淑敏在她的《心灵七游戏》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看到了吗?受害者母亲先是插自己一刀,然后要求女儿为这一刀负责。如果稍有迟疑,就再给自己一刀——“我就不信你不听!”这就是受害者最常用的一招:自残以博取他人同情。更可怕的是小庆也很快地学会了这一招。“外婆不吃,所以我也不敢吃。”遇到了这样的后进奇葩,也只好见好就收。但是“受害者思维”就这样传递了下去。

  由于通过自残来绑架他人如此好用,不少女人也都有这样的“家传武功”:一哭二闹三上吊,你会发现那些上演这些桥段的女人,经常会在她的家庭一代代地继续演下去。

  香港著名心性治疗师素黑说:“受害者最大的伤口不是被伤害,而是不肯放下受害者的角色,宁愿浸淫在痛苦和自怜的心理惰性中,被负面思想侵占理智和心胸。”

  “受害者思维”有害无益,需要积极纠正,那么问题来了,方法呢?

  首先,自我反省。当你觉得受委屈、怠慢时,最好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许换一个角度,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其次,宽恕。哪怕自己真的受伤害了,也要学着原谅,将仇恨记在心里,只会让自己承受更多痛苦。

  再次,感恩。当帮助他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与其懊恼,不如想想你从中收获的人生经验、自我成长和快乐感受,这才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

  最后,解决问题。主动去想“怎么办”,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力,自然就会转移注意力,把自怨自艾转换成积极行动。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苦。要我说,人的本性都犯贱,明明没那么惨甚至好好的,别人问我们“最近好吗”,我们非要回答“一般一般”。这跟明明有钱却怕别人仇富就说自己穷一样,明明幸福还要掩饰,这就是犯贱心理在作祟:把自己说得惨一些,是为了别人不向我们借钱或给自己的懦弱找个同情的借口。因此,让我们重来一次:“你最近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