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式用减法过日子

作者:马家辉 来源:《意林》

  经常听台湾朋友说“用减法过日子”。这话在那岛上应该算是文艺腔,意味着割舍生命里的不必要的执着与贪恋,别给自己制造太多包袱,要轻轻松松过日子,无欲则刚,朝着真正觉得有意义的目标轻身妙手地迈步踏前。台湾许多中年人,尤其文化中年人,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且已经说了好多年好多年。

  若把眼光从台湾转回香港,移回我日日夜夜生活的香港,移回我出生并生活了四五十年的香港,越来越发现“用减法过日子”亦跟自己非常贴近。然而这个“减”字,往往是被迫的:不能不如此,没法不如此,这已成为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什么是“港式减法”?

  举些具体的例子吧,譬如说,周末出游。以前难得有了一两天假期,不管是否拥有汽车,大可天地南北随意走动,港岛九龙新界,想去哪就去哪,不会去得太困难,去到现场,亦不会觉得太难受。

  可是如今,不行了,已经越来越困难了,随心所欲已经越来越成为奢侈之事,只因,香港人口早已爆炸,长期的,过境的,永久的,暂居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涌入香港。出门到底去哪里,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伤脑筋的选项。

  去离岛的大屿山走一转,搭乘圆圆小小的缆车,升到高空,俯瞰香港景色?可以,但你必须上山排队两小时,下山也排队两小时,然后始可享受那十来二十分钟的车内宁静。

  等等等等等,是获得享受之前和之后的指定动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回苦等,总在心里暗暗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但鼓励了一次两次三次之后,索性不鼓励了,索性放弃了,懒得再等了,生命苦短,不应把光阴岁月浪费在这么漫长而无趣的等待之上。

  如果我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女朋友一起等待,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倒可把等待时光看待成谈情时光。

  然而,我已经老了,站在身边陪我一起苦等的亦是我的老妻,两人都等得不耐性,情绪来了,极容易随便找个借口吵架,把气愤发泄在对方身上。所以,为了维护婚姻幸福,请相信我,千万别等待。

  好吧,不去大屿山了,只去港岛南区的海洋公园,可以吗?当然可以,但,祝君好运,请做好心理准备,你同样需要等等等等等。搭巴士去,要等;搭巴士返,要等。

  到了公园门口,排队买票,需要等;入了场,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更需要等。久候成为悲惨的指定动作。

  到迪士尼乐园?命运相同,都要等等等等等。等个天长地久,等个没完没了,等到精疲力竭,等到根本没有心情享受乐园里的玩乐设施。

  本来嘛,等一下,没关系,世界各地的主题乐园都一样,越好玩的地方越要等,如同去吃一碗美味的名牌云吞面,往往亦要等。但问题是,等待多久是一回事,在什么状况下等待又是另一回事。在我城,等待已成苦事。

  以至于如果想到旺角购物、想到铜锣湾逛街、想到稍有名气甚至根本籍籍无名的食肆享受一顿早午晚餐,无不需要苦苦等候座位,最后,把座位弄到手了,亦需要在嘈杂的环境进食。

  所以,在“用减法过日子”的年代里,日常生活——其实不管是否在假期——一旦考虑要踏出自己的家门,思考逻辑往往并不是问自己想去哪里,而是首先提醒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不应该去、不敢去:大屿山不能去,尖沙咀不能去,旺角不能去,铜锣湾不能去,迪士尼不能去,海洋公园不能去,长沙湾深水直埗油麻地不能去……

  想呀想,想到最后,干脆放弃,干脆把许许多多的本来应该不错的好去处排除在外,不敢光临,不愿踏足,宁愿清清静静地留在家中。

  而家中,香港家中,一般就只有不到二十坪的空间,又窄又闷,但这已是你的唯一天堂。

  用减法过日子。香港的现实,香港人的無奈。

  (月亮狗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图/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