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竟成了一种炫耀性消费。当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拿来炫耀。社会风气把大部分工作视为“无聊的”。在工厂打工、在商场当售货员、在农田种地,这些只为谋生而日日奔忙的工作被视为“无聊的”。那么,什么才算“有趣的”工作?按道理来说,真正“有趣的”工作本来应该是科学考察队员、宇航员、调查记者、园艺师等与个人兴趣结合紧密的工作。但是,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声称,他们的工作才是“有趣的”。这给人的感觉是,只有能够带来最多金钱收入的工作,才能被视为“有趣的”工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工作狂。苹果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他每天凌晨四点半就开始给同事发邮件,而且每天都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人。“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为了盯紧新车的研发进度,曾连夜睡在工厂地板上,一件T恤衫穿了三天三夜都没换洗。哪个员工提出不愿意加班,就会被马斯克痛骂:“马上滚出我的视线,你不用再出现了。”贝佐斯是工作狂,也要求员工是工作狂。他认为亚马逊的公司文化就是让所有的员工都不知疲倦为何物。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喜欢讲地板上闹钟的故事:创业之初,他睡在地板上,把闹钟设成每隔一小时响一次,提醒自己起来答复客户。
大部分普通职业的暗淡无光,衬托出少数职业的光鲜亮丽。成功人士创造出了一种神话。他们声称,工作是一种享受,能提供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令人兴奋的体验。工作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特权,还是一种可以炫耀的标志。想跻身精英阶层的人,争先恐后地模仿高居金字塔塔尖的成功人士。
于是,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这跟经济学家最初的预测大不一样。1930年,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凯恩斯发表了一篇《我们孙辈的经济可能性》。虽然当时经济局势愁云惨淡,但凯恩斯把眼光放到100年之后,大胆地预测,到那时候,人们的经济状况平均而言会提高8倍。经济问题,也就是如何谋生,将不再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丰裕而有闲的新世界里,人们只需要每天工作3个小时,每周工作15个小时。凯恩斯在很多方面都极其富有远见,但是这一次他说错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确实一直在缩短。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瑞典和匈牙利的工作时间反而延长了,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西班牙和英国的工作时长几乎没有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全球化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互联网使得人们离不开计算机和手机,工作和休闲的界限模糊了,新自由主义放松了对资本的约束,工会的力量被削弱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消费主义时代,工作狂成了一种可以炫耀的身份。
然而,少数变得非常富有的人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幸福。心理学家在英国和美国做的调研表明,贫穷让人痛苦,而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金钱收入的增长能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递减。
在工作中花的时间也一样。工作时间太短,人们会觉得无聊;工作时间太长,人们就会感到倦怠。大致来说,每周工作21~30个小时的人幸福感和价值感都是最高的。但是,在“成功人士都是工作狂”的时代叙事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大公司的中层和基层员工,都加入了“内卷”游戏。
于是,你会看到,在公司的走廊里,放着折叠床;通宵加班的打工人忙到耳鸣失聪、血压飙升。夫妻双方都要上班的家庭,谁都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加班时间长,会导致离婚率上升。更年轻的员工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结婚。
2002年,《牛津英语词典》在线版增加了超过一万个新词语,其中一个就是来自日语的“karoshi”(过劳死)。2015年,德勤的一份报告指出,有77%的员工对工作感到倦怠,有84%的“千禧一代”对工作感到倦怠。
事实上,在信奉加班文化的公司里,每个员工确实看起来都更加勤奋和努力,但对提升企业效率并无明显帮助。
就以“内卷”最严重的互联网行业为例。一批程序员发起了一个活动:“996.ICU”。意思是说,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身心疲惫,最后的归宿是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我在调研“996”现象的时候,跟不少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聊过。员工其实并不反对加班,也不讨厌有挑战、有压力的工作,但他们反感的是明明只要三四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儿,领导非要让他们干到晚上9点。好办,那就摸鱼呗。久坐摸鱼多。
无休止的繁复劳动会给员工带来一种挫败感。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手头的事情随时可能被打断,似乎总有优先级更高的临时需求。于是,他们只得在不同的工作之间不断切换,很少能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好。非要让一群人凑在一起做事,在大多时候反而阻碍了创新。大家急于达成一致意见,新颖的想法就会被众人冷落。真正的创新,往往出现在精神放松、大脑神游的时候,也就是老板觉得员工没有努力工作的时候。
凡是不可持续的东西,最终一定会消亡。很多老板发现,原来那种给员工“打鸡血”的激励方式不灵了。于是,他们会说,新一代的员工更懒、更散漫了。当老板觉得自己的员工怎么这么笨、这么懒、这么没有纪律性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方式出了问题。
这种以工作狂为榜样的公司,会渐渐地被社会抛弃。一家企业不仅要关心效率,还要关爱员工及其家庭。小人物并不需要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奋斗,他们需要的是稳定感。他们需要的是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他人眼里的成功并不能减少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