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什么?未必清楚。追寻不着时,既爱又恨,追寻到手时,又全不稀罕,丢下重找,行行重行行,万水千山,寻个没了。
年少时代说不清自己的理想,就说在寻一个梦吧。年长以后,抽象的梦变窄了,寻求真理的热忱也降低了,偶像一个个破灭,就落实为寻找个人的名与利,求名以光耀自我,求利以体面生活,循着正轨去寻求,尚且怕越寻胃口越大。
不循着正轨去寻求,就怕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了。
名利是一辈子长期都在进行的追寻,另外则寻找情归何处,找对象,从前好像只有“猎偶阶段”才发生,可是王尔德说:“人终其一生都在谈恋爱,这便是人该独身不该结婚的理由。”为此,真怀念神话里孟姜女的万里寻夫,她的寻,寻到的是成堆的白骨,还要滴血到白骨上,找出哪根白骨是丈夫,她的哭,竟哭倒了长城,还感化了整个齐国的风俗!如此的寻,坚贞不屈,惊天动地。
此外,人一辈子在寻的,大概是权势了,拍马钻营,打桩布线,为的是相互抬举,步步高升。
当然,也有人反向追寻,不向名利权势跑,只求安静度过一生,以松菊为主,以泉石为邻,何必劳神于浮云苍狗呢?
所以赋归去来也是一种追寻,寻找旧日的烟萝。寻桃花源更是一种奇访,愈寻不着愈向往。你看那武陵人,真到了桃花源里,没有人事风波纷扰,反觉得无血无肉空洞不实在,尘心未尽而想回家,可见桃花源的追寻,寻不着也许比寻着好。
以上这些,都是向外界寻找,而儒家释家都反对这样做,孔子说富贵不可强求,孟子教人寻求放散的心,把求名利货色权势的心找回来,道与学问就在里面了。佛家也教人求福于佛,远不如求福于心。桃花源不在溪壑中,而在心地上,求道者要进入“寻思路绝”的境界,最可贵的是内在的自证。有诗道:
孟子教人求放心,
吾今解放不须寻。
可怜最是王婆苦,
昨夜寻鸡骂到今!
诗意说:我已经明白“当体即是”的道理,心性不为外境所惑,获得了自主的自由解放,不必再如孟子所叮咛的,要苦苦地将失散的心收拾回家。最可怜的人,就像隔壁王婆婆,从昨夜寻她走失不回家的鸡,一会怀疑东家,一会又怀疑西家,一路寻鸡,一路咒骂,从昨夜骂到今朝,心全被鸡搅乱,苦不堪言!
这只向外寻找的鸡,正可以代表名利权势,也可以代表心爱的对象、苦寻的道,或寻访不见的桃花源。
世上一路寻鸡、一路咒骂的人,比比皆是,一边怨恨,一边又不舍。鸡鸡鸡,寻寻寻,骂骂骂,你说苦不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