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妥协你得先妥协很久

作者:夜雨慕白 来源:《意林》

  1

  颁奖典礼冯小刚没去,当时,他正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老炮儿》演唱会上唱《爱的代价》。木吉他缓缓弹,冯导坐着悠悠地唱:“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唱完不忘爆粗口:

  “我操,终于过了这关了。”

  简直比老炮儿还炮儿。

  千等万等,《老炮儿》上映了。圣诞夜单日票房是《恶棍天使》的一半,虽然后者豆瓣评分只有3.8,而《老炮儿》达到了国产片少有的高峰:8.7。

  冯小刚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他“拿过往20年来赌”竭力拍摄的影片《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为了“还债”而投大众所好的《私人订制》评分5.6,却在一片“烂片”的骂声中收获7.2亿票房。

  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钱多,人傻,速来。

  还好冯导已经不在乎这个了,他在微博里写:“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这是长时间发呆时暗下的决心。”

  冯小刚终于不妥协了,仿佛一切又回到20年前,他拍第一部电影那样。

  2

  1994年,小有名气的冯导和声名大噪的王朔成立一家公司,叫好梦,有点像《甲方乙方》里的“好梦一日游”。

  他们一起合作冯导的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

  《永失我爱》如泥牛入海,在电影市场上没有翻起涟漪,但这之后,他们仍坚持走文艺批判路线,“向社会抽鞭子”。

  他们要“走钢索”,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撞南墙不回头。

  现实的南墙当即给他们重击。

  1996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不久便被停,电影局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同年年底,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后遭禁,数百万投资打了水漂。

  好梦,成了一场噩梦。

  冯导逐渐意识到,在两个对象面前,你不得不妥协:一是审查者,二是观众。他们,都是命运的仲裁者。

  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的冯小刚,懂得了“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

  于是,他开始学着妥协。

  1997年,他带着王朔的剧本《你不是一个俗人》再次归来。这次他学乖了,喜剧题材,又安全,又接地气。最初,电影的名字叫《比火还热的心》,为了更加符合观众的口味,在经过与院线代表和编剧十多次的修改后,它以《甲方乙方》的名字呈现在大家面前。

  3300万,《甲方乙方》创造了当年中国电影票房的神话。在此之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如法炮制,同样票房大热,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贺岁档”这个概念,冯小刚被称为“贺岁档之父”。

  成功意味着代价。在与观众妥协之外,他还不得不向很多人妥协:审片人、投资人,甚至向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关领导”。

  为了还电影过审的人情,他接下了2014年马年春晚的总导演。春晚过后,冯小刚用《沙家浜》里的话表达自己的处境:“这个队伍是你当家,可是皇军要当你的家。”

  他不得不做一个妥协的人,为了能保留部分“不妥协”的权利。

  就像他为了还《一九四二》的债去拍了《私人订制》,在《集结号》之后拍了满足投资人的《非诚勿扰》,在《没完没了》三部曲后,转身回去拍现实主义题材的《一声叹息》;就像他在赞助商面前摔了杯子,掀了桌子,最后还得把植入广告放进电影《非诚勿扰》里;就像他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给人拍马屁说:“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冯小刚得影帝后,有人调侃道,不想当影帝的演员不是好导演。但现实中,想当个好导演,可能要先当个“好演员”:擦掉冯小刚,演好一位听话、懂事、接地气、能挣钱的商业片导演。

  先演好了别人,才有机会做自己。

  3

  如今的冯小刚,终于不必为钱折腰了。

  看着都爽。

  但走过的路,只有自己知道。《老炮儿》的末尾有场重头戏,六爷在结冰的湖面上往前冲,独自“迎战”吴亦凡饰演的“富二代”带来的一群人,准备赴死。

  在暮冬时节,他穿上长长的军大衣,拎着一把军刀,在薄薄的冰面上往前冲,冰面很滑,但他必须做到“奋不顾身”。天气已经开始转暖,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脚下的冰在咔咔作响。一旦碎了,估计人会像秤砣坠底。导演管虎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冰都化了,挺吓人的,感觉都快出人命了。”

  99%的观众都不会知道这些背景,我们看到的,是六爷拄着军刀起身后再次在冰面狂奔,是老炮儿彻底的、壮烈的、不计后果的释放。

  这就是人生。我们曾多少次羡慕赞叹他人的坚守自我、潇洒从容,曾多少次期盼自己决不妥协、无所顾忌,但我们看不见背后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甚至命悬一线。

  在不妥协之前,你要学会妥协,并且妥协很久。

  大部分人死在了妥协,像罗曼·罗兰说的,“在20岁或者30岁就死了,以后不过是一天天的重复”;小部分人死在了不妥协;只有很少的人挺过了那薄薄的冰面,摸到了理想的对岸。

  但愿殊途同归,对岸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