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钱却更不快乐

作者:李少威 来源:《意林》

  生活像是一座沙地上的建筑,无论你如何努力去装饰它,都消除不了它随时垮塌的可能性。

  一个朋友,手上有150万元人民币现金,住着一套小房子,价值200万元左右。以我的标准看,他算是一个很富裕的人。但他想换一套新的、大一点的房子,这套房子价值680万元。于是,他就从一个拥有150万元现金的人,变成一个负债约500万元(加上20年房贷利息)的人。

  接下来,他每个月需还贷2万多元。这让他很烦恼,做着一份令人羡慕的金领工作,收入一直在提升,卻变成一个更穷的人。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烦恼?

  如果让一个道德家来回答,答案就是“欲壑难填”。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回答离谱且无意义。父母渐老,很快要从老家过来居住;他的年纪渐长,也到了迎接下一代到来的时机。他需要那套更大的房子,和以前的农民需要筹钱盖一座新瓦房并没有本质区别。

  他的烦恼具有普遍性,在全面城镇化的时代里,每一个社会金字塔顶端以下的人都会被卷入,可能程度上有差别,但心理上的煎熬是一致的。社会对个人财富的剥夺机制,往往又是社会的动力机制,不断地剥夺,驱使人们不断努力。

  生活像是一座沙地上的建筑,无论你如何努力去装饰它,都消除不了它随时垮塌的可能性。人就像滚轮里的小白鼠,不断地往前跑,但一步也没有前进。

  那么,我不玩了行不行?我退出社会。

  别天真了,退隐那是古人的专利,我们已经被现代社会牢牢地捆住。单拿教育来说,在封建时代,有知识的人可以隐居乡间、自给自足,然后自己教孩子读书。那时,书本知识在有限的人生里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只要学得够好,孩子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走向属于他的世界。而在今天,如果孩子不加入主流的社会化过程,只需要几年,知识的更新就会让他变成一个无知的怪胎;不参与规定的学校教育流程,则相当于与一切人生机会脱离了联系。

  每一个人都被绑架着前进,这个词很可能不包含“提高”的意义。

  我这个朋友的上司,收入是他的数倍,却比他更缺乏安全感。他看到,钱本身在慢慢地变成纸,他担心某一天,以千万计的财富会变得不足以养家。于是,这名千万富翁变成一台攒钱机器,他会为了省一块钱而步行到下一个地铁站,人生中除了攒钱没有别的乐趣,事实上攒钱对他而言也不是乐趣,更像一种出于安全需要的本能行为。

  上司、朋友和我,三个人在财富拥有量上有巨大的级差,但朋友说,“我们都是中产”。确实,如果要总结中产的共同点,最明显的那一面是,每一个中产都在脆弱的冰面上行走。

  你可以说,现在这样我已经满足了,但问题是,维持现有水平的成本越来越高,意味着“满足”本身不可实现。

  你怎样生活,事实上与你的意愿无关。这显然不是我们憧憬的美好生活的样子。

  我们从希望出发,一步步进入与希望完全背离的状态;从对安全感的追寻出发,一步步奔向岌岌可危。

  我们所面对的其实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它似乎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改善。归根结底,社会动力机制不能依赖社会剥夺机制,否则,人们永远无法抵达梦想。

  (欣宁摘自《南风窗》2017年第2期 图/木木)

上一篇:出点丑更讨人喜欢     下一篇: 将军有剑,不斩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