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作者:谷声熊 来源:《意林》

  当你谈到美食时,谈的其实是你的生活品位和态度。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正如他所说,食物这东西,不求吃多,只求吃对。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在熊爷眼里,一个对食物不讲究、只求饱腹而不思精致的人,在生活上也是个没有品位的人。

  知名作家蒋勋在他的书《此时众生》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品之所以有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位的人,一般都追求比‘吃到饱’多一点精神上的满足。”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什么都不能将就,特别是吃的。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对于食物的锱铢必较。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懂吃的文人的家里,有个名叫王小余的厨师,做菜技艺十分精湛。他跟了袁枚一辈子,不求跳槽到别的豪门掌勺,以求大富大贵;只求每天都能看到饭桌前袁枚的会心一笑。

  有人问厨师王小余:“这是为什么呢?”王小余答:“懂我者难,懂得美味的更难。我用心做菜,一道菜上去,我的心肝肾肠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嘴吃东西的人,和袁枚不能比。只有袁枚懂我,懂我做的食物。”

  让厨师都愿意放弃财富、俯首称臣地甘心为其做一辈子饭的人,魅力得有多大!

  而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本出版于200多年前的老菜谱,也浓缩了袁枚這个老饕的吃货灵魂。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也是个好吃食物的人。点个菜,心理活动能写成一本书;不找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则誓不罢休。

  有一集,五郎生病住院,嫌医院伙食太差,只好溜出医院觅食。美食穿肠过,病也好了大半。

  而在剧中,五郎也是个十分有品位的杂货选品人,过着优哉游哉的“吃独食”生活。

  孤独的气质,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况味。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也反映出他的生活态度。

  比如,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都是米其林三星以及知名的牛排店,那是对生活品质的重视;而另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街边的包子铺、巷子里的小面馆都能被吹捧上天,那是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小确幸的能力。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令熊爷印象深刻的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我们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日剧《深夜食堂》里,章鱼香肠、猪油拌饭……每道菜都简简单单,食客们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吃进嘴里的哪是食物啊,竟是对亲人的怀念、对故乡的想念、对旧爱的执念。

  “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吃下去的,都是热气腾腾的人生。

  熊爷想起,有一次去F小姐家做客。

  F小姐在烟雾弥漫的厨房,扯着嗓子对着电话那头的妈妈问:“妈,你平时煮的红烧鱼,是要加几勺盐几勺料酒啊?”

  抽油烟机的声音一停,只见F小姐围着个大围裙,端着像模像样的红烧鱼头兴奋地冲着我们说:“喏,这是‘我妈牌’红烧鱼,我的最爱!”

  比起那个自律爆棚的F小姐,还是这样的F小姐比较可爱。

  或许那股人情味,才是最美的气质吧。

  可以说,食物,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承载,是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一种延伸。

  (岸芷汀兰摘自微信公众号“谷声熊” 图/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