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汉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裤长大的90后

作者:颖宝 来源:《意林》

  汉服“出圈”了

  穿汉服的年轻人,让繁华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现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

  提到汉服,你会想到什么?

  是霓裳羽衣、身姿轻盈,还是宽衣大袖、行动不便?

  这两年,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有许多小姐姐、小哥哥将汉服当作日常服饰,穿去聚餐、逛街,甚至上班。

  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与两个穿汉服的小姐姐吃火锅,只见她俩挽起长袖子、扎紧飘带,灵活地将黄喉扔进翻滚的汤里,涮3秒,夹起蘸酱,动作一气呵成,随风飘动的衣服上没有沾上半点红油渍。

  那画面,像极了古代仙人吃肉喝酒,就差吼一句:“店家,切二斤熟牛肉!”

  随着90后、00后长大,这群热衷尝试新事物、勇于逾越“规矩”和他人眼光的颜控群体,也被汉服的风韵美深深吸引。

  他们喜爱汉服,敢于秀汉服,热情传播汉服文化,彰显不一样的灵魂,在充实自己青春的同时,也颠覆了大众的传统审美。

  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报道,虽然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两个多月,但品牌汉服的订单已排到2021年后,产业总规模达到10.87亿元。

  据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95后成消费主力军,成都稳坐“汉服购买力Top1城市”的宝座。

  某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达2000多家,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46%。

  某汉服连锁品牌创始人表示,2018年的销售业绩比2017年增长了170%,2018年年底时,店铺里的衣服都被清空,“卖到没有衣服可以卖”。

  截至2019年10月8日,“汉服”持续占据新浪微博的时尚美妆超话榜TOP3位置,粉丝量多于“穿搭”“刘雯”“美妆”等涉及面广、更加大众的超话;#汉服#单个话题已吸引20.8亿的阅读量,这还没加上周边话题的数据。

  所以它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对于在互联网里“浸泡着长大”的90后、00后来说,穿汉服,到底是在穿什么?

  数据之猛、汉服产业增速之快,让人惊讶,知道汉服会越来越火,但没想到会火成这样。

  它虽然谈不上是“奇装异服”,但无论从着装风格还是穿着实用性上来讲,它都不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互联网一代,因何爱上汉服

  作为对汉服感兴趣,却没勇气穿上街的旁观者,我的担忧来源于旁人的眼光——会否被路人视为“异类”而被围观、被指点甚至被议论?

  这大概也是不少汉服“准爱好者”的担忧吧。

  吃火锅期间,两位汉服小姐姐解答了我的疑惑:“你想多了。现在大家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走在路上,向我们投来的目光都是友好的、欣赏的,甚至是鼓励的。不信你就穿一回,到街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如果有朋友做伴,我很愿意穿汉服逛街。”

  小姐姐们讲起了自己和汉服结缘的故事。回想初次接触汉服的时刻,多少有点羞涩和担忧,这里最好加入其中一个人的一两句细节描写,但让她们坚持穿汉服、自愿传播汉服文化的原因,不只有动漫和网络古风歌曲,还有商业、文化产业的侧面推动。

  首先,这几年古装剧特别多,《琅琊榜》《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随口便能说上十部八部,每一部都能上热搜,每一位主角的定妆照都会引起规模性转发。

  自带流量的影视剧与明星,扩大了汉服的触及范围。

  古人们身着款式各异的汉服,宽袍大袖、华带翻飞,他们在荧屏上轻轻一挥衣袖,就把无数粉丝带进了“汉服”这座宝藏山里。

  汉服搭上这股流量东风,完美“蹭”了一波热度,将追星的人们转化为消费者和实践者,颇有一种“追着电视剧,就追上了汉服”的惊喜感。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给汉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传播方式。

  直播平台上,流行起了汉服直播,原本在景德镇卖瓷器的李雅婷就是其中一员,只见她身穿薄纱汉服、举着瓷器解说的模样,眼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在微博上搜索“古风妆容”等关键词,能看到许多美妆博主的古装电视剧角色仿妆,粉丝均在评论区大呼:已爱上古代的妆容,古人的造型太有韵味了!

  无论是做汉服直播的小姐姐,还是向大众展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博主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侧面传递汉服文化。

  电商作为主流购物渠道之一,也对汉服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购物平台上,各种主营汉服的店铺聚集到一块,各种款式、尺寸都有,汉服爱好者们不用再为“购买无门”而烦恼,更不用刻意定做,购买成本下降,自然吸引更多人买买买,唤醒更多人的古风情怀。

  以着汉服、诵赞词为特色的启蒙仪式成为新潮流,很多学校在开学仪式中融入传统礼节,也为汉服热加了一把温。

  早前,兰州市一家小学举行“开笔礼”,学生们身穿以长上裳、合领大袖为特点的汉服,老师在其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并引导其敲击大鼓、撰写毛笔字,意为击鼓明志、崇礼尚文,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形成“汉服是日常服饰”的概念。

  过去,我们爱用“国外的月亮特别圆”调侃推崇外国文化的行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迷恋汉服,并将对汉服的这份热爱,延伸到书法、乐曲、茶饮等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在年轻人的助力下,焕发出生机。

  穿汉服,穿的是回望与珍藏。汉服热,热的是情怀与希望。

  (大浪淘沙摘自《新周刊》2019年10月24日圖/张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