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是别人的选择,最后却变成你自己的了

菲尔普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三两好友一起出去逛街的时候,看见好友们都围着一个产品讨论该买什么颜色的,其中一个人转脸问了你一句:“你要买哪一个呀?”你看了一眼后,犹犹豫豫地说:“蓝色……的吧。”然后同伴们就自觉地帮你把它放到了购物篮里。等到付完账后你才反应过来自己明明不需要买这个,一开始也没想买这个呀。

有时候,明明是别人的选择,最后却变成了你自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1951年曾经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作“从众实验”。阿希特别设计了七个实验室,找来了七组大学生,给他们每个人看两张图片,两张图片上是一样长的两根绳子,然后问他们哪张图片上的绳子比较长。为了实验效果,阿希事先在每组中选择了一个对象,并与其他组员打好招呼让他们说假话,也就是说,众人合起伙来“骗”一个人。

实验开始了,在每组实验室里,前几个托儿都说第一幅图片里的绳子更长,那个真正被测验的人一开始还坚信两根绳子一样长,但是在其他几个人的统一口径下,他开始怀疑自己。最后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直接跟随大众选择了“前者更长”的错误答案,另外三分之一在选择了正确答案后,经过再三犹豫又改了答案,依然选择了大众的意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从众效应叫作“羊群效应”:草原上的羊群没有组织、没有纪律,但是一旦头羊行动起来,其他羊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头羊行动。形象一点来说,如果你放一个障碍物在它们面前,第一只羊走到这个地方会跳过去,第二只也会跳过去,第三只、第四只同样如是。但是当你把障碍物搬走之后,后面的羊仍然会跳着过去。

“羊群效应”就是用来表示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就好像赶时髦,走在大街上随便一抓就是同款一样。对于一些新兴的潮流和思想,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甚至否定自己的观点,并且不会去思考事件主观上的意义。群体观点会影响动摇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人,这种盲目的从众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性的判断,陷入骗局或者遭受失败。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市场上流行的那些新生商品,并不是大家必不可少的,有些甚至是不需要的,但就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去购买,然后放在角落里堆积着,积了一身灰也用不到几次。这就是商品要做广告的原因了:为了造势,为了唤醒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只要能培养出一部分消费者,跟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商品就有了市场。

幾年前特别流行的一种叫作“掉渣饼”的食物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这其实是一个湖北姑娘发明的快餐食品,在短短几个月内,风靡了大江南北,颇有星火燎原之势,甚至被称为“中国式的比萨”。

“掉渣饼”最火的时候,仅仅在北京这一个城市就有一千多家卖“掉渣饼”的小店和流动摊点。“掉渣饼”这种烧饼店的投资很少,只需要一台烤炉、一个和面机和一个操作台就行了,连门面房都是可有可无的,几万块的投资就能开起一家店铺。可是,没多久,“掉渣饼”就在大众的视线里无影无踪了。说到底,是因为“掉渣饼”这种产品制作方法太过简单,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看几遍就能学会,容易仿制,而且成本低,门槛低,所以盲目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市场总会饱和的,再加上管理混乱,这个品牌渐渐就倒下了。

然后在品牌倒下的过程中,又是一个学着一个,看到别人不做了,就跟风放弃。试想如果聪明一点的人当时咬牙坚持下来,说不定如今又是另一番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