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私奔

作者: 来源: 《意林》杂志

  大雨滂沱的傍晚,和L坐在车里,等一个漫长的红灯。外面是胡椒色的天空,行人匆匆穿过马路,我们望着风挡玻璃上摇摆的雨刮器,各自分着神。这时,忽然看到L并没有握在手刹上的右手在半空中做了一个用力拉住手刹的动作。我问他:“这是在做什么?”他说:“每次想起做过的那些难堪、窘迫、后悔莫及的事,一步步沉入坏情绪的时候,我都会立即做这样一个动作,向自己宣布:现在,打住,不要再继续想下去了。就好像是拉下了情绪的闸门。”“管用吗?”我问。他点点头。我跟着他练习了一遍,以备不时之需。“要在坏情绪刚来的时候立刻这么做,”他叮嘱道,“如果已经陷得太深,恐怕就无效了。”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不仅想要摆脱当下的情绪,甚至渴望从眼前的生活中逃离。那些时候,只有一个闸门是不够的,应该有一个安全出口,还要有一个可以逃往的世界。阅读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安全出口。到书里去,那里有可以栖身的地方,让人暂时忘记我是谁、我在哪里。不同的书就像不同形式的住处。

  对我来说,最适合逃生避世的书还是小说,某些散文或许也行,总之那里要有些事情发生、有些人走动、有气味和人声、有闪闪发光的细节散落在当中。小时候,看到书中写到的美好事物,总会因为它们无法来到眼前而遗憾,读到主人公特别的经历、奇妙的感情体验时,也因为它们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难过。可是现在却觉得,它们在那里挺好的,比在当下、在此刻、在自己身上还要好,因为它们很安全,不会有遭受攻击和被摧毁的危险,将恒固地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里。小时候只有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是我的生活,而现在,我却相信那些发生在书中的事,通过阅读进入我的生命,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逐字逐行穿过那些文字,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事件,探寻背后微小或重大的意义的时候,那些事情已经在我的身上“发生”了。说到底,是“发生”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发生”不再是一种物理性的位移、挤压或变形,它也可以是化学性的,缓慢地无法察觉地氧化和生成。

  我时常觉得,现实生活不过是一个与我同枕而眠的伴侣,有时候相处得愉快,感觉到温暖和爱意,有时候发生争执,变得疏远,甚至想要离他而去,但就算是在最亲密的时候,我们也无法融为一体。因为我还有一个完全与他无关的,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像母家的秘密嫁妆,藏在某个盒子里,上了锁,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打开看一看,是末路的财富,但永远无法拿出来接济别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顺利地进入书里的世界,参与主人公的生活。如果太执着于眼前的生活,被过于激烈的情绪绑缚着,大概就无法脱身。这就像L对我的叮嘱一样,如果已经陷得太深的话,就无效了。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见到渥伦斯基之后,在回圣彼得堡的列车上,摊开一本书阅读。但她烦躁不安,不断分心,无法沉入书里的世界去。假如——一个完全违背托尔斯泰的意志的假如,安娜当时还能静下心来阅读,深深地沉入一个故事里,她的耳边还会有那个可怕的农民敲击铁轨的“铿铿”响声吗?她还会无法抗拒地走下月台,让呼啸的列车从身上碾过去吗?当然,托尔斯泰绝对不会答应这个营救安娜的计划,在他看来,任何书都改变不了安娜的命运,她是无药可救、必死无疑的。

  但有一个可能存在的悖论:托尔斯泰是怀着拯救更多像安娜一样的女人的初衷而写这本书的,而且他的心愿最终达成了。无药可救的安娜拯救了一些人。那些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而改变的人,都已经在安娜的身上活过了一次,或者说,在她的死里死过了一次。

  有些时候,阅读是一段人生,蜕一层皮,然后崭新地活过来。

上一篇: 呛爆鲜词     下一篇: 妙玉的爱情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