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神”荀子:反叛的大师

作者:华伟 来源:《意林》

  小时候,荀子是一个很听话的读书人,随着年龄渐长,他个性中叛逆的一面显露无遗。著书立说的时候,他勇敢地对传统儒学进行革新;生活中,他也变成了一个颇具质疑精神的人,总用最精练、最有攻击性的语言驳倒对方,所以,后世尊称其为“怼神”。

  荀子是赵国人,但赵国对荀子而言,却是一片伤心地。他一身才学,在赵国奋斗了大半辈子,却始终不为所用。

  直到50岁,他才忍痛离开赵国。齐国是他老年创业的第一个目的地。齐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曾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到了战国,虽然差点意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是七雄之一。

  荀子的偶像,是带领齐国子民打出一片天下的姜子牙。在姜子牙的领导下,齐国“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后又有管仲的大力改革,齐威王的励精图治,一度位居春秋时期“升级打怪能力最强国家”排行榜首位。

  齐国的故事深深激荡着荀子的心,他有一个小目标——用自己的学识和理念,帮助齐国重现辉煌。

  他一路往东,翻过秦岭,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中原大地,来到传说中的齐国。对他而言,这个国家既是梦中的国度,也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栖息地,他的思想在这里大放异彩。

  当时著名的孟子辞世不久,齐鲁大地,儒风盛行,每个年轻人都以孔孟的继承人自居。

  荀子在其他人眼里,既是一个外来客,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类,因为他的思想和观点,实在过于大胆出位。

  虽然荀子也奉孔孟为师,自认儒家之后,但他跟传统儒学“性善论”的觀点不一样,荀子认为孔子、孟子都太理想主义。荀子更现实,他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认为“人性本恶”——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必须靠后天的权力和法制来克制。总之,这个世界靠人为努力,是可以治理好的,不要什么事都看老天的脸色,或靠个人自觉。

  在一次学术论坛上,他甚至公开羞辱孟子及其“性善论”,认为自己才是孔子的正宗继承人。这个来自异国的老头,简直狂得没谱。最可怕的是,荀子的口才出奇地好,在讲坛上总是把别人怼得说不出话来。

  当时执政的齐襄王口味独特,对荀子颇感兴趣,认为他有能力对孔子以来的百家争鸣进行历史性大总结,称他为“最为老师”,也就是在所有专家学者教授中,最牛的那一个。

  对于荀子提出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理论,齐王更是赞不绝口,差点想拜他为相。由于各方面阻力太大,齐王只能任命荀子为学宫一把手“祭酒”,也就是校长。要知道那是齐国,天下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项任命可以说是非常惊世骇俗了。

  这确实是最适合荀子的岗位,此后几年,他与穿梭来往的各类学者频繁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也是在这里,他培养出两个最有出息的学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

  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子学说襄助,嬴政的霸业根本不可能实现。

  齐襄王刚退位,一帮别有用心的儒家大宗就死命排挤荀子。好在楚国的春申君很仰慕荀子,主动向他发出offer。

  春申君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总想造福天下百姓,荀子跟他见面时,正处于一生中最丰富完满的境界,他们在一起唠嗑喝酒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本厚书。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场景,就是两个知己在一起看对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