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的”阅读一本书

作者:罗辑思维 来源:《意林》

  这里说的“读书”,是去读那些“高于自己的书”,比如名著、学术著作、专业书籍等。面对这些书,我们的阅读能力往往不够。

  本着读“高于自己的书”的目标,一个好的阅读者,应该是主动的。很多人捧着一本好书,翻了几十页,脑子里对书的内容还没有任何印象,这是阅读的大忌。

  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会在阅读前问自己几个问题,主动和这本书建立联系:

  这是谈论什么主题的书?书中的观点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作者是通过什么架构来论述观点的?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在买下一本书前,你首先要做的是“系统略读”。这是很重要却被很多人忽略的一步。先不要急着逐字逐句地读。略读的终点,是看书的四个方面:书名、序言和副标题,目录和索引,作者简介,和主题相关的篇章。通过略读,你能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基本轮廓,并了解书的主题是否有价值,据此判断这本书到底该不该买。

  如果一本书值得阅读,那购买后的第一件事,是做“快速通读”。这个过程,主要是把握这本书的核心框架,因此要做到快。把书从头到尾快速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過多停留。过多纠缠细节,反而可能会错过一些大原则。

  快速通读之后,如果这本书确实有价值,那就要做“分析阅读”。这一步,重点是“分析”。

  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先弄清书的结构,找出重点章节,明确作者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然后顺着书中的逻辑,找到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阅读中,建议做笔记或者画思维导图,迅速厘清内容的前因后果。

  最后做出评价。阅读的高手,通常都是评论的高手——评论中提供信息增量。

  即便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整理出反对的原因,这次阅读也是有益的。如果以上步骤你都做到了,就可以进入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

  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而是为了研究而读书。比如,要研究中国在世界的定位,你可能阅读过施展老师的《枢纽》。如果收获很大,就可以以施展为线索,看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谁的观点、感谢了谁的帮助……不妨把这些人的著作也进行一次系统阅读。这也是看书时要特别重视索引、鸣谢和附录的原因。

  如果想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门类,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史——先去看看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比如,想了解西方哲学,就先去读《西方哲学史》。通过读史,能快速建立起关于这个学科的坐标。之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深入学习。

上一篇:诗剧     下一篇: 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