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而已,怎么还喝出鄙视链来了

郓祺嘉

我们办公室,每天最热闹的时候就是下午两点。两点前的主要安排如下:熬过醒不过来的早晨,趁着午休时间吃完新鲜的瓜、发完当日份的呆。然后就到了两点,这一天最关键的结界。总会有某位同事打着呵欠站起来,捏着手机振臂一呼:“咖啡,上车吗?”

咖啡,打工人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没有它的时候,键盘敲起来仿佛生了锈,老板的命令听起来都被按了-2倍速。办公室里咖啡香气的浓度,与工作任务的进度成正相关,可以说是打工人的常识了。但喝咖啡的人越多,被“咖啡鄙视链”伤害的人就越多。

常年加冰、加糖、加奶的00后Juno,不止一次被嘲笑喝的是“小孩快乐水”;

不小心在朋友圈问了一句“胶囊跟速溶有什么区别”的90后小韩,收获了一堆“天哪”“拜托”“被冒犯”的白眼式评论;

每次走进咖啡馆,我都不太好意思在有人排队的时候点单,生怕在自己点卡布奇诺的时候,旁边响起一句优雅淡定的“两倍浓缩”,还要貌似不经意地打量你几眼。

不学几个滴滤、手冲的关键词,我等凡人在咖啡圈里简直寸步难行。

“我就想喝杯咖啡,怎么还要被鄙视了呢?”

咖啡续命,咖啡鄙视链要命

在咖啡和鄙视链这点事上,编辑部咖啡瘾最大的同事老贺有很多故事。她1996年生人,日均摄入三杯,分别是早起后、午休后,还有一杯视写稿进度机动安排。

都说这届年轻人身体里流的不是血,是咖啡,此话诚不我欺。

据Data100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去年在喝咖啡上花掉的钱,估摸有3000亿。而买咖啡的人里,80%处于20~35岁的年龄段,主要由青春大学生和黄金打工人构成。

老贺就是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喝咖啡的。一到考试季,早晨起来喝一杯速溶的,复习累了出去走走,打杯热水再冲一杯。

现代不兴头悬梁锥刺股那一套,清心醒神的重任,就压在了咖啡肩上。

毕业工作以后,老贺对咖啡的感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据老贺回忆,第一份工作楼下,左边是 Zoo,右边是星巴克。附近妆容精致、落落大方的白领们,时常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打着电话进进出出。对于初入职场的老贺来说,这一幕极具冲击力与诱惑力。

在这样的氛围里待久了,老贺对咖啡的要求水涨船高。又甜又腻,还屡被咖啡博主鄙视的三合一速溶咖啡,首先被拉黑处理。后来,咖啡鄙视链愈演愈烈,进星巴克没点馥芮白,都生怕自己被嘲笑“只懂喝点小孩快乐水”。

更进一步的是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手工咖啡店,门口牌子上写的店名,都认不出来到底是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年轻气盛的老贺咬碎银牙,熟读并背诵了诸多咖啡鄙视链知识,比如现磨>速溶,浓缩>美式,浅烘>深烘……

阶级森严,不容僭越。

可老贺最终没能在鄙视链上爬到高位,她很快发现,鄙视链是背不完的,永远背不完。它会无限延伸,自动繁殖,从咖啡豆种类到冲泡器具,背完一个还有另一个,学习的速度永远追不上它内卷的速度。

关键是,在鄙视链里挣扎那么久,买的咖啡越来越贵,可老贺的舌头骗不了人,还是只能尝出最基础的苦、香、涩的味道。于是,老贺在某一天顿悟了:咖啡嘛,好喝,精神,完事儿。从此再也不关注咖啡圈里的嘴仗,再也不在乎加糖加奶是否有失格调。

放弃鄙视链,你就有了咖啡自由

老賀的故事并非孤例。别看网上天天为咖啡鄙视链吵来吵去,互相嫌弃别人喝的咖啡没有品位,实际上,老贺这种“带不动”的老实人,才是喝咖啡的大多数。

数据显示,83%的咖啡消费者,喝咖啡的动机都很朴素,只是为了“提神醒脑,消除疲劳”。Tina也是这83%中的一员,她喝咖啡的口味十分杂乱,上班赶时间,便利店里顺手买一杯也喝得很香;周末有空了,偶尔也自己动手倒腾咖啡机。

“有什么好鄙视的,”Tina说,“干活的时候提神用,闲下来了就图个放松。”

真遵照鄙视链要求,将喝什么咖啡视作个人品位标志的,只有13%。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让咖啡成了年轻人的必需品,它的实用价值才是核心的魅力。讲究所谓的鄙视链,就有几分买椟还珠的意思了。就像Tina一样,大部分人追求的咖啡自由,不是“买得更贵”的自由,也无关品位、格调。

他们只是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收获一份实在的提神作用。在此之外,忙碌中停下来喝杯咖啡,也是年轻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而鄙视链的存在,反而让他们更有压力了。

说到底,咖啡的本质其实就是两点:充电和放松。老贺年少时开始喝咖啡,就只是因为复习需要打起精神。

用她自己的话说,后来虽然在鄙视链中迷失过一阵,好在迷途知返,为时不晚。

现在她和Tina一样,喝咖啡,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工作日,要提神,要送得快,不能浪费时间;

二是休息日,选择放宽,不用考虑做得快不快,可以坐下来慢慢喝,哪家图片好看、哪家推了新品,看心情随便尝试。前者是给工作充电,后者是给生活充电,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别人怎么看,都不关她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