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生小孩

作者:崔鹏 来源:《意林》

  几年前,我在北京东北三环陪一个朋友看房子。其中有一个小区比周边小区贵了40%,却也看不出它比其他小区先进在何处。我问中介的人,这家为什么这么贵。

  他们是××小学的学区房啊!

  “那我回家把孩子掐死算是一种特别有效的理财方式了。”我和那个朋友说。

  当然这是句玩笑。但的确是这样,生小孩在现在的社会中似乎是一种净消耗的决策。而且随着社会保障的完善,人们似乎越来越不需要下一代来供养自己的退休生活了。那么,如果排除人类基因中对儿童的宠爱成分,生养下一代从财务生活上看是个非理性决策吗?

  我因此对我大学同学中比较熟的人做了统计,看看选择生小孩的家庭(或者个人)的财富水平是否比不生小孩的对照组糟糕很多。为什么把这件事放在我的同学里?这是因为我试图避除学历问题给个人带来的一些不公平性。而且我对他们的大体财务状况是了解的,不用一个个再去问,那样他们可能以为我改行卖保险了。

  你能猜到结果吗?事实似乎正好相反,生小孩的家庭肯定花费更多,但是他们的财务状况要明显好于不生小孩的家庭。我不想说生育下一代起到了旺财的作用。因为这里有一个因果倒置的可能性。那就是很有可能,未养育下一代的家庭是由于财务状况不够理想才这么做的,而不是反过来。

  不过,这种情况大概可以说,虽然养育小孩是净花销,但是这种行为并未让这些家庭的财富水平相对受损。如果人是一种非激素类存在,那么可以肯定这个结果哪里弄错了。但人类不是啊,他们总是会因为外界刺激改变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庭在有了小孩之后花销会大幅度增加,但是他们获得了一个财富升级要素——更强烈的财富目标感。这大概是有小孩家庭和无孩家庭财务生活中最大的差别。这种目标感很可能让生小孩的家庭更翔实地制定和实施自己的财务规划,并且更有动力赚更多的钱。

  目标感无论是财务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也许它们本身很难分割),对人们的生活状况非常重要。这种重要程度曾经被多个行为学团队测量过。

  其中一项是试验团队对养老院老人的测试。试验者在养老院中找了两组生命快走到尽头的老人。他们把购买的一些花草交给其中的一组,并嘱咐他们这些花草的重要性,托他们照料这些花草,并且在每次看望这些老人时听取花草健康状况报告。而另一对照组的老人,试验者只是按一定频率去看望他们。试验者看望两组老人的频率是一样的。

  试验结果是,经过一段时间,有花草可照顾的那组老人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当然,没有小孩的家庭的财务规划水平相对低是一个平均状况,这和有的丁克家庭财务规划非常棒相矛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更习惯被动的受限目标,这也是人们社会性的一种体现。

  最后还有两点要说明。第一是,人类也有一种潜意识倾向,叫“在岸效应”。这是说,如果你拥有什么,就会为这种拥有行為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实施“拥有”行为的合理性。而且,人会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显然高于社会平均评价水平。我是有小孩的,所以很难说我没有这种“在岸”情结。虽然通晓这种人类偏向,我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撇除了这种心理因素。

  另外(这点很重要),我当然还是认为,人们生不生小孩,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是她们自己的事。这种生育决策完全依赖于个人选择,其中既没有逻辑上的应该与否,也没有道德伦理上的倾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