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学渣和考霸

作者:六神磊磊 来源:《意林》

  今天,我们的高考作文体裁基本上不限了,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甚至小说都可以写,但往往都有一个备注——“诗歌除外”。你如果写一首五言绝句交上去,绝对属于作死。

  但唐朝偏偏相反,高考很重视考诗歌。可是,考试重视诗歌是一回事,每个诗人能不能考得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众所周知,水平高的人,考试发挥不一定好。有些大诗人一辈子都混得不太如意,他们的人生仕途都栽在了科举上。

  设想一下:在唐代的诗人里,要是搞一个“差生班”,里面会有谁?如果按高考成绩来算,那阵容简直强大到吓死人,比如——杜甫、孟浩然、孟郊、罗隐……完全可以组一个超级诗歌天团。

  首先要讲的是盛唐的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杜甫、李白。

  一看这名单,你以为他们应该是优秀考生代表了?恰好相反,他们都是“差生班”的学员。

  先说孟浩然同学。如果我们评选一个“发挥最差奖”,孟同学非常有望当选,因为据说他的笔试和面试都考砸了。这里说的所谓“面试”,是唐代的一种风气,指的是向有影响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们的问询和考察,博取好感。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作“干谒”。

  每一个准备干谒的考生,都会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怎么选你的代表作?或者有人会说:那还不简单,选你最优秀的就是了。但所谓“优秀”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事实要复杂得多:选长一点的诗还是选短一点的诗?选正能量的、唱赞歌的,还是选抨击时事的?选辞藻华丽的还是选清新质朴的?如果你精心挑选了一首律诗,可面试的大人物偏偏喜欢古诗怎么办?这一项的选择其实很考验情商。

  比如中唐有一个叫李贺的诗人,要接受当时文坛一个大人物——韩愈的面试。李贺选择送给导师看的诗的标准是:声调壮丽,色彩凄艳,风格独特。

  他选择放在卷首第一的,是自己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感受一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成功了。韩愈读了这首诗,主动做了李贺的导师。

  前面说的李贺同学,是成功的典型。而我们的孟浩然同学则是失败的代表。据说,他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最大的面试官——皇帝,有过一次宝贵的朗诵自己代表作的机会。可惜,他没有像李贺一样选豪气的征战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了另外一种诗——牢骚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事情传说是这样的:有一次,孟浩然在长安盘桓,跟着朋友王维到内署溜达闲逛,不料唐玄宗忽然驾到。孟浩然躲避不及,一急眼,就钻了床底。他本以为自己闯了祸,不想玄宗得知孟同学在场之后,很是好奇,吩咐说:“朕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原来在床底下呀。快让他出来吧,给朕读一读他的作品。”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唐玄宗用人是很大胆的,如果抓住了机会,孟同学很有可能会改变命运。但或许因为事发太突然,也可能是孟浩然刚从床底下钻出来,脑子还有点恍惚,没能仔细斟酌篇目,就给皇帝读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这么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是一句典型的牢骚诗,意思是:因为我自己没本事,所以明主抛弃了我;因为我自己身体差,所以老朋友也冷落了我。

  玄宗皇帝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自己从没来求过职,怎么说是朕不用你呢?你怎么这样黑我?

  就这样,孟浩然搞砸了一次宝贵的面试。此后他再没能获得仕进的机会。

  如果孟浩然是“最差发挥考生”,那杜甫则是“最倒霉考生”。

  杜甫同学的高考经历,简直是一个大写的“惨”字。第一次高考,他赶上了最坏考官。

  关于杜甫的首次高考,很多人说是在开元二十三年。我在《猛人杜甫:一個小号的逆袭》文章中也是采信的这一说法。这一年的主考老师叫孙逖。

  如果杜甫真的碰上了这位孙老师,那就算没考上也不必有太多抱怨,因为孙老师不但文采出众,为人也比较正派,还以知人善任著称。他的同事,著名的颜真卿就曾经这样评价孙老师:“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

  然而,杜甫碰到的很有可能不是这位孙老师。

  他有可能是后一年参加的高考,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比如香港的学者邝健行先生就做过一番仔细的考证,认为杜甫首次高考应该是在这一年。这一年的主考老师,不是孙逖,而是李昂。

  这位李老师的特点,是脾气坏、心眼小,“性刚急,不容物”之人。

  杜甫同学的第一次高考,很有可能正是不幸地碰上了这个气量褊狭又缺乏眼光的李昂,导致杜同学没考上。

  这也真算是倒霉。因为此前靠谱的孙逖老师曾主考了两届,杜甫一次也没赶上,偏偏李昂老师一上任,他就赶上了。

  在这一次挫折之后,整整十二年里,杜甫再也没有报名考试。直到天宝六年,他才再一次参加考试,考试的结果我们在此前文章中说了,一人都没有录取。奸相李林甫说这叫“野无遗贤”。

  真的很同情杜甫。如果说杜甫是“最倒霉考生”,那么李白呢?他一直被当作“最傲娇考生”,他被认为是干脆放弃——不考!

  可是李白真的这么清高吗?我们不能不产生一点点怀疑:同时代的杜甫、王维、孟浩然们都可以去考试,唯独李白就这么特立独行,骄傲到不屑于去考?

  李白没有参加科举,很有可能不是什么傲娇,是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考。在唐朝,一个读书人想参加高考,是要核实身份的,考生得拿出户籍、谱牒一类的证明材料来以供审核。

  那么李白带着户口来不就行了?没戏,李白的家世是一团迷雾,家无谱牒,长期不上户口,甚至他祖上的名字都没法确定,多半过不了审核。

  此外,李白的出身成分也成问题。据说当时有规定,工商之家的孩子不准做公务员。就相当于考试之前,每个孩子都要填家庭成分表,只要家里是做生意的,不管是个体户还是大老板,都不准考试。按照很多学者的说法,李白的家里恰恰就是做生意的。

  所以,李白同学不是不屑于考,而很可能是根本就不能考。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最狂考生”,而应该是值得同情的“家庭成分最差考生”才对。

上一篇:明朝羊肉的没落     下一篇: 大清皇帝们的宠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