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来就菊花

作者:王清铭 来源:《意林》

  王清铭: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组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发表诗歌300多首,散文800多篇,约100万字。

  意林:作为中高考热点作家,您的很多文章入选,您能对中高考的阅读试题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预测吗?

  王清铭:中高考阅读试题大致定型,即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三种类型。我用三个词概括中高考阅读题的特点:长度、热度和深度。“长度”指阅读文的长度加长了,字数多,题目多;“热度”指阅读文与大政方针、时事热点等有很大关系;“深度”指阅读题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平时要多阅读,多关心时政,多训练读书时的“思路”,不耽于答题“套路”。

  意林:语文为王的时代,语文更注重思辨性和扩展性,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王清铭: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让思想材料本身,成为思考的对象。”这句话借用来评价高考作文的思辨性,非常准确。要提高作文的“思辨性”,要培养“审辩式”思維,即提高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和理性判断的能力。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可给我们写作上的启迪。同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时评价同一现象,要横看侧看,还要俯瞰和仰望等,这样才能跳出山外,“识庐山真面目”。另外,培养思辨能力固然重要,但想象力的培养、诗性智慧的开启和情感世界的开掘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作文抵达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啊。金黄色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南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来。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代陈咏在植物学著作《全芳备祖》中说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我想指出一点,菊花不是高人隐士的专利,而是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我们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

  菊花虽然被赋予阳春白雪般高雅的身份,但仍然是老百姓的“下里巴人”,这并不矛盾,就如很多的力量从民间孕育一样。

  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菊花展,观者如潮。朔风日益凛冽,菊在风中摇曳,然后在枝头飘零,但即使凋谢,菊是不会折节的。

上一篇: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下一篇: 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