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太空任务

佚名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那时人们还没想到在太空“内急”会成为问题,也未做出相应的规定。一个月后,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但也留下了一项尴尬的记录。

任务当天,谢泼德吃了早餐,穿好宇航服,坐在航天器中等待火箭发射。等着等着,他尿意袭来,火箭发射却因天气不佳而一拖再拖。他终于憋不住了,只好向指挥中心请求指示,在宇航服内解决了问题——就这样,谢泼德成为第一位在航天器中尿裤子的人。此后,宇航服才被逐渐改良。

如果想上“大号”怎么办?在以往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太空飞行任务中,宇航员还可以忍耐,但到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宇航员需要在太空待好几天。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专用的粪便收集袋。

这种粪便收集袋也被戏称为“阿波罗袋子”,需要粘在屁股上使用。

宇航員们每次排便,都要在狭窄的太空舱里把衣服裤子脱掉,把袋子粘在屁股上;方便完后,还要往袋子里加入杀菌剂,揉捏袋子以充分混合,再套一层密封袋。整个过程极其麻烦,大约要花一个小时,凡是体验过的人恐怕都留下了心理阴影。

为了在返回时减轻重量,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们还把这些收集袋留在了月球表面,共计96袋。在美国未来的登月计划中,任务目标之一就是回收这些袋子。

1967年,苏联开始建造联盟号飞船,宇航员们终于用上了厕所,不过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吸尘器。

由于处在失重环境中,太空厕所需要用吸力来代替引力,以免排泄物飘浮起来。如今,国际空间站中的马桶也采用气流吸出排泄物,还能通过旋转扇叶将固体、液体废物分离,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际空间站目前有两个厕所,分别位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舱室中,但同在空间站这个“大家庭”的美俄宇航员在厕所问题上可不怎么和谐。

2003年,俄罗斯开始向美国宇航局收取厕所使用费;以牙还牙,美国则不准俄罗斯宇航员使用美方的厕所。

空间站的马桶使用起来远没有地球上的舒适,它的开口大小只有普通马桶的1/4,要瞄准并不容易。所以,旁边还有一个假马桶,里面装了摄像头,宇航员在上厕所之前需要用它来练习一下,通过显示屏确认自己是否对准,然后记住这个位置,再换到真马桶上。

这还不是最令人难受的,空间站马桶曾多次出现故障,这时倒霉的宇航员就只能用回以前的粪便收集袋了。甚至有宇航员表示,他们有时得用手抓住飘在空中的粪便。

如今,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发新一代的太空马桶,它被称为“通用废物管理系统(UWMS)”,造价高达2300万美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人们要大费周章地制造太空马桶?

人的粪便中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等致病细菌,一旦清理不及时,细菌就会随着粪便在舱内飘浮,旺盛生长,使宇航员患病。制造密闭性更好、使用更便捷的马桶,不仅有利于宇航员的身体健康,还能减少他们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探索等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