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

作者:达伯·霍尔斯 来源:《意林》

  最近额头上方中间的头发越发稀疏了,几乎出现了一块“空地”,虽然面积不大,但也足够使人黯然神伤。可能再过几年,我的头顶上就会呈现出神话故事中海水分开的景象。小时候真不该嘲笑一九偏分的自然课老师,现在的我不也是想通过偏分遮住我头上的不毛之地吗?

  随意翻书时,偏偏看到里耶秦简中的一枚残简,记录着某个人的体貌特征:“为人苍色,美发。”特别强调了头发长得好。真气人!

  不过,头发好大概是古代美人的标配。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

  根据《西京赋》和《汉武故事》,卫子夫也是因为头发生得好,所以才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还有桓温的如夫人也是因为头发生得好,才被桓温的正妻南康公主接纳。南康公主本来气得要死,结果看见这位美人梳头的模样,也不由得兴起“我见汝亦怜”的感叹。

  相反,秃头在古代就不怎么美好了。秦的身体刑里还有髡发,就是不仅要服劳役刑,而且要剃掉頭发,显示出与常人的不同。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想去祷祠湘山,过江时却遭遇大风,因而差点没过去。恼恨之余,“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其实,伐树就是对湘山施以髡发的处罚,而赭山就是让湘山穿上红色的囚衣。

  及至现代,秃头仍然是人们心中的痛。

  1927年有本杂志上刊载了一个《老人护秃》的笑话,讲老人头上不剩几根头发,听到鸡叫是“根、根、根”,意思是头发没剩几根,狗叫是“秃光光、秃光光”,猫叫是“没毛、没毛”,实在是令人悲伤。

  不过,也有人不把秃头当回事儿。古希腊麦加拉派的代表人物米利都人欧布利德提出了“秃头诡辩”。即拔掉一根头发、两根头发,以此类推,都不至于使人变成秃头,那么究竟要拔掉多少头发才会变成秃头?这个悖论涉及量变和质变的问题。

  再看看镜中我的头发,不由得哀叹。我是不是应该剪个板寸?这样的话,可能中间那块“空地”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脸大,只能放弃。于是我买了发箍、发带,把“空地”遮住后,感到一丝安慰。

  就像蔡邕《独断》中记载的那样:“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王莽秃头之后就用头巾遮住脑袋。和我一样,也是眼不见心不烦。

  不过,1919年《东方杂志》上翻译介绍的《发秃之原因》一文分析了秃头的原因,其一就是因为头巾和帽子。“发生于头肌之珠茎,若植物之有根焉。虽时加芟薙,而不碍于珠茎之生殖,则如草芥之属,随去随长,以根蒂未伤,生机仍在故也,设取地毡覆于草地,使日光空气不得透,则不及数星期,草色萎黄,二三月即枯而死矣,惟发亦然。”因而,主张以“不帽主义”挽救秃头。可是这样则会产生一个悖论。因为头秃所以要戴帽子遮掩,戴帽子却可能导致头更秃。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