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匠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老董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罕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父亲找到老董,说,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中间经过了夫子庙,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補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出来。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本文入选2020年全国卷Ⅱ高考题,摘自《瓦猫》人民文学出版社,文章有删减)

葛亮:著有《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问米》《瓦猫》等。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

意林:您写这篇文章在怎样的情景之下?

葛亮:写《书匠》,是因为对先祖父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得以了解“古籍修复师”这一行业。这是一群活在旧时光里的人,书的“尊严”,亦是他们的尊严。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因此,我开始走访这些匠人,于不同的行业,去了解他们手艺和背后的故事。

意林:您认为这篇文章为何会入选高考现代文阅读题?

葛亮:作品入选高考试题是一种荣幸,也是另一重与读者的分享。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是对职业的坚守与信仰,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既辐射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寄托了我们的理想。对细节的执着与耐心,必然成为远大的眼界。我想这其中的意义,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愿景之一。这也是我理解的其进入高考考题的原因。

意林:您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

葛亮:对我而言,阅读最大的意义,是以我们的人生,去试探无涯的时间边界。我们一己的经验总是有限的,阅读让我们去汲取别人的智慧,并与之交锋与博弈。这是可以终生享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