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忆慈姑又一年

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慈姑了。

去超市里,一边比画着像乒乓球一样圆圆的球茎,球茎上还长着弯弯长长的嫩嘴嘴,一边咨询卖菜的大姐。大姐一脸茫然,摇摇头说:“听也没听过!”不怪大姐,这里是山城重庆,哪来慈姑呢?

家乡坐落在白荡湖畔,那里河道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是慈姑的天堂。沟沟汊汊,河边滩涂,到处都有燕尾一样的绿叶。秋冬季节,想吃慈姑了,就挽起裤腿,去池塘河沟的一湾浅水里,顺着枯萎的禾秆往下摸索,很快,一个个可爱的粉色肉球就“呼啦啦”地被提溜上来。

慈姑是来自泥土的寻常物什,家乡人根本就不拿它当回事,灾荒年间,就将慈姑烀了当主食。现如今的餐桌上,慈姑烹调手法五花八门,炒豆干者有之,炒蒜苗者有之,烧豆腐者有之。如果用来烧肉,则要切成块状,其烧法与烧土豆相同,但味道不一样,慈姑的粉糯中夹带着丝丝的甘醇,回味绵长,那是土豆所不及的。

有族人春节祭祖归来,在朋友圈发了一幅又一幅图,画面之中是绵绵乡愁。从那一盘盘美食中,方知他们也极喜欢慈姑。慈姑,成了每年春节家宴上不可或缺的美馔。他们的厨艺更加绝妙,就拿慈姑炒肉片来说,配料中就加了白菜叶、百叶丝和蒜叶,想必那道菜端上桌,青黄碧绿,似温润的翡翠一般,其菜之雅,其格之高,会不会让人不忍下箸?

家父65岁那年和母亲一起,从“人家尽枕湖”的水乡来到城里。到了城里的老人,一到冬天味蕾就觉得寡淡,就念叨起家乡的慈姑来。一次次去菜市场,一次次空手而回。直到春节临近,一家家超市里的慈姑才闪亮登场。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下子就买了两大兜。回到家,父母在院子里一边清洗,一边用指甲去须,我分明看见,他们的眼里有泪花溢出。

如今,我也跟父母当年一样,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古城,客居他乡。一到秋冬时节就想品尝一下家乡的慈姑,品一品那种微微的苦,那种丝丝的甜。所不同的是,父母当年距离家乡不过百里之遥。而我,肩背行囊,翻越一山又一山,远离故乡“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在这头,慈姑在那头。

腊月里从山道上下来,看到山里人家篱笆墙内青烟袅袅。我知道,那是山里人家每年腊月必做的功课——烟熏腊肉。一到青烟缭绕,预示着一年的光景就要过去。想着我那山高水远的故乡,庭前的河池里像燕尾一样的慈姑叶子日渐枯萎,家家餐桌上新鲜的慈姑正飘着丝丝缕缕的醇香。而我这个游子,在异乡不知不觉又漂泊了一年。

(本文入选2024年江苏扬州中考语文试卷,文章有删减)

史良高,安徽省作协会员。《水乡的日子》《乡戏》《父亲说过的话》《帆船》等多篇作品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及全国各省市中高考模拟试题、中高考训练题。著有散文集《竹湖汤汤》《美丽的火车》《依山而居》。

《意林》:慈姑这个意象是如何选择的?

史良高:我自幼生活在水乡泽国,放眼湖畔池边,沟渠水凼,凡有沼泽的地方,便有慈姑的俏丽身影。慈姑是我童年最好的伙伴,也是寻常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远在他乡的我,慈姑这一意象走进文字就不足为奇了。

《意林》:文章标题和结尾的呼应上有何心得?

史良高:首尾呼应,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完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此文的结尾,目睹山里人家飘散的袅袅青烟,便倏然想起魂牵梦绕的故园,想起漂泊山城又是一年过去,那种羁旅他乡的惆怅便迅速地发酵,随之变成七个字:《相忆慈姑又一年》。

《意林》:您如何看待故乡和远方?

史良高:故乡是一个人埋葬胞衣罐的圣地,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而远方,则是以故乡为原点的直线方位。故乡与远方是地球之上不可交叉的两个点,是永远的矛盾统一体。最初的远方,充满了期冀与诱惑;后来的故乡,写满了思念与泪光!我的远方已经不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抵达的远方是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放不下的是儿女情长,回不去的是遥远的故乡——我在这头,慈姑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