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三次革命

俞晓群

总结数百年历史,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三次阅读革命。一次是在15世纪以降,以古登堡活字印刷机的发明为标志,纸质书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化;再一次是在19世纪,以电报机的发明为标志,电子传播开始进入我们的阅读生活。那么,第三次阅读革命产生于何时呢?正是20世紀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网络阅读正在全覆盖人类的生活。

回顾三次阅读变化,我们为什么要使用“革命”一词呢?它基于三次变革的深远意义。比如第一次阅读革命,它不但使书籍传播实现了大众化,而且创造了独立作家的概念,使社会上的文盲大幅减少,使儿童的分年阅读成为可能。这里的“分年阅读”,是指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书籍,由此产生了“童书”的概念。那么,童书编写的宗旨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概括:不但要回避某些成人化的知识,更要为儿童建立起羞耻感的观念,因为羞耻感是区分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基本标志。在这些工作中,纸质书的阅读功能与特质,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社会学家对于纸质书如此崇尚与倚重。他们的情绪绝不仅在传统、恋旧与习惯等因素之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纸质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佳伴侣。后来的许多替代品或衍生物,如电视、电影、电脑与阅读器等,在社会伦理学的意义上,都不如纸质书那样优异与恰当。比如第二次阅读革命,标志性的衍生品是电视机的产生。它革命性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是阅读者不再需要识字了,即使是文盲,也可以坐在电视机前,毫无障碍地阅读电视节目,然后跟你评头论足,高谈阔论。其次是在电子传媒时代,此前以纸质书为依托,人们制定的“分年阅读”功能几乎消失殆尽,电视机中一些“不知羞耻”的节目,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分年或禁止收视。当一个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遇到儿童不宜的节目时,你可以让孩子们转过头去,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种无奈,因为在此类电子媒体上,传统的羞耻观教育已经很难实现了。目睹此情此景,老派的社会学家怒不可遏,他们恨不能将电视屏幕砸碎,再将电视机外壳废物利用,放一些纸质书在其中。

由此可见,革命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可以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导致某些退步,甚至导致一些恶果的产生。进一步思考,科学也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麻烦或灾难。由此想到第三次阅读革命,即网络阅读的兴起,它的进步意义不用我饶舌,实在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它们带来的变革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年来,人们数次宣布纸媒必将灭亡,纸质书最终必将被电子书替代,退出人类的生活。事实上近些年来,许多纸媒已经灭亡了,而且手机正在灭掉座机,网络正在灭掉电视,线上影院正在大口吞噬着线下影院的市场。

此处“在线”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在我们的现实空间之外,又开辟出一个虚拟空间,俗称“线上”。最初人们只是去那里玩玩看看,后来是在线上、线下不断穿越,交替生存,最终是每天捧着手机,永远在线,偶尔线下了。如果你不理解这样的变化,不接受这样的生存状态,那只能说明,你的思维已经出局了。至于最终它会将人类社会引向何方呢?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