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的三个层次

赵涛

庚子以前,我常自诩宅男。经此一疫,才發现名不副实。真的宅男,别说几个月,就是一年半载,十年八年,也能安之若素。而我所谓宅,不过是上了一周班,身心俱疲,在沙发上葛优瘫,无聊了打打王者,翻一翻抖音。年轻时为了保持格调,没事还钻研钻研世界名著、文艺电影,现在只想刷刷不扎心不过脑的连续剧。

古人说宅,第一要义,便是克制欲望。而我等虽曰宅着,淘宝可没少逛。

据吾友粹旭兄考证,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可称之为“死宅”。仅看字面意思,便可断定,这是一种颇为消极的宅法。

死宅们不一定喜欢宅,但比广大伪宅要真诚得多。他们之所以宅,大多源于社交恐惧,或对自身、对世界感到疲倦失望,宅不过是避开人群的方式而已。死宅是有立场的,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得已而宅之,这和累瘫了躺在沙发上的伪宅们迥然有别。伪宅打游戏是为了解压,而死宅则沉迷于此,他们活在游戏,或某个虚拟空间之中,以此来抵御现实。

宅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宅”。

生宅是宅圈里的乐天派,对人群,对社交,并不反感。他们也出去旅行,转悠,但更喜欢在家待着。在他们眼里,宅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生活方式。

张大千生性活泼,喜欢四处游荡,认为游山玩水,有助于笔墨。吴湖帆大不以为然,画画嘛,何必东奔西跑?在家观摩前人佳作,要比看真山真水有用得多。这也是吾国的老传统,兢兢业业于江山形迹、人物轮廓的匠画,远不如师心自造的文人画,更能妙契天人。纵横四海,驰骋八方,远不如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宅男子来得美妙。

日本有个画家,名叫熊谷守一。六十岁那年,他决定不再外出。他老婆通情达理,竟没有表示反对。两人就这样岁月静好,吃饭,饮水,养鱼,逗猫,下棋。烦了,就在自家的小庭院里走一走。老爷子很赏识自己的生活,不无骄傲地说:“我的世界很小很小,但对我来说刚刚好。”

需要补充的是,像技术宅,或者为了练就绝世武功而躲在山洞、古墓不出去的家伙,绝不可入生宅者之行列。他们太急功近利了,骨子里根本不把宅当一回事儿。

“神宅”是宅的第三个层次。说实话,我不大理解所谓神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死宅和生宅,尚有所凭借,总归有个房子更好嘛。到了神宅,就没这个讲究了,他们宅在自己的身体里,便心满意足,并以此为荣。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就来自神宅界。朋友之间相互问候,不外乎“最近怎么样”“吃了没”“去哪转呢”理学家们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特别——“哥们儿,近来可好?心还在腔子里否?”他们主张,没事别瞎跑,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在静中养出端倪。为了体验这个类型的神宅,笔者也学着打坐,但事与愿违,并没有养出什么端倪,有一回还差点睡着了。

神宅们比死宅们更消极,但比生宅们更积极。他们有着奇奇怪怪的平常心,渐渐地,或者顷刻之间,生死如一就变成了真理。我不能理解这样的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大二那年寒假,一出火车站便寒风刺骨。倒了两趟车,颠簸了好一阵,才到竹林。行李箱很重,路又滑,头顶的电线、枝杈叶子,皆裹在冰雪之中。风刮过竹林,飒飒地带着轻微的撞击声。这时候,我看见了家,晕黄的灯光像谜一样温暖,屋里有我的爸爸、妈妈、妹妹,还有瘦瘦的弟弟,他们一直过着辛苦、平静的生活。再没有比风雪中的家宅更令人感到亲切而又遥远的事物了。在结束本文之前,我莫名其妙地回想起那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