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算是青年

张佳玮

什么样算是青年?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段话极有名:“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大概,只要还有欲望,就算是青年吧。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出版时,他已经40岁了。但我读他的小说时,没觉出老气。

《寻找无双》,是他在41岁时写完的。但开头就是一段很酷的话:“这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变形记》(奥维德)的最后几行: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在另一篇《红拂夜奔》里,他这么说:“人在年轻时充满了做事的冲动,无休无止地变革一切,等到这些冲动骤然消失,他就老了。”

我觉得,王小波至死是青年。不是年龄(他去世时还不满45周岁),而是心气。

类似的,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时,37岁了;写《铸剑》时,46岁了。但昂扬狷介,难以泯灭。

这就是青年气吧?

许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粗糙、愚蠢、生猛、犯错、狂妄、叛逆、攻击性十足、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刻。后来想起来,都不免面红过耳。

如果因为会犯错就什么都不做了,好像也不大对。

法国学者丹纳先生,说古希腊文学有种“永远25岁”的气质。托尔斯泰说他喜欢古希腊这劲头,就像阳光下的泉水:清澈见底,有沙子会硌喉咙,但是爽。

一灯大师感知过杨过的内力,觉得自己的内功比他的精纯,但雄厚澎湃,颇有不及——这就是青年的力量。

会犯错,会吵吵,会跌倒,但勇往直前。

青年跟年龄,没必然联系。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时他38岁了,但毫无守旧之心。

他所谓的向上,充满青年气象:别怕标新立异,别怕触及积习。孤独着,也要向上去。

那些并不总是美好的欲望,事后想起来并不总是正确的冒险,急不择言的冲动,会被其他人当作奢望的念头,以及这一切融汇而成,支配着行动,停不下来的激情。还在梦想,还在(不怕犯错地)前进。这才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