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阂、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讀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如何读书,怎样学习,又大有讲究。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中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样的呢?

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假,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入选2020年广西贵港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有删减)

吕云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各地报纸杂志发表各种文章达200万字,出版书籍有小说集《儒林新史》、散文集《寒窗春秋》《科学的文化启示》《科学的文化随想》《天涯芳草》5部。

《意林》:“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如何理解这句话?

吕云祥:书读得多了,体会也深了,也就经常写一些读书随笔,我体会最深的是,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即要处理好读“有字书”与“无字书”的关系。“有字书”好理解,“无字书”呢?是指社会这部大百科全书。古今中外,能处理好读“有字书”与“无字书”的关系的大有人在,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以失败告终者也不少。

所以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读书者,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这本大书,只有这样,才能知心、知性、知行,才能达到“读有字书,明无字理”的读书境界。

《意林》:关于阅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吕云祥:一是记录重点。认为比较好的句、段,就摘录下来,时时欣赏,甚至背诵,以期“活学活用”。二是掩卷沉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与“思”的关系是辩证的。读到重要处,我每每会掩卷沉思,以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三是释疑解惑。遇到有疑惑的地方,绝对不“不求甚解”,而总要查找资料进行考证,所以我的书房里工具书是很多的,专门用来“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