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友谊“祛魅”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友情都有种特别的执念。尤其青春时期,被《古惑仔》和“枪火三部曲”——《枪火》《放逐》《复仇》等一系列浪漫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打动,向往一帮人义薄云天、生死与共的热血江湖。

理想终归是饱满的,酣畅淋漓;现实却往往干瘪,不少磕绊。对于友情,我经历过,也失去过。如今快三十岁的我,对此已有了另外的认识。

01

友谊的本质,大概是相互亏欠吧。近十年来,我和我的闺蜜爱恨纠葛分分合合,尽管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距离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灵之间,都在变得越来越远,但最终难以彻底放下彼此。

如今回想起来简直如梦一般恍惚——在南方小县城里寒风侵袭的冬天,我们在大马路边放声歌唱;我们一起做公众号,我写稿她运营,接到了第一个YSL代购的广告,酬劳是一支裸色口红,她涂完了我涂。后来她去北京读大学,而我留在了长沙。刚开始,我们依然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直到我交往了男朋友。

最初她只是抱怨明显受到了冷落,后来她对我的嫌弃无以复加——那时候的我正是无可救药的恋爱脑,用她的原话来说就是:“在一段恋爱关系中沦落成了一个四肢不发达、头脑不健全、失去自理能力的智障。”其实我在两性关系中很自卑,认为自己外形不够美,性格也不够坚强。她却和我说:“你没有哪里配不上他,相反,我觉得他实在庸俗。”

后来,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当时的男朋友和我提出分手,理由是:他蓄势待发,要向更珍稀的猎物进攻了。

但在这之前,我和闺蜜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她很理性,旁观者清,但她终究也只有十几岁的年纪。出生在多子女的农村家庭,一个人在北京上学,无所依凭,家里甚至给不起足够的生活费,一有空闲,她就得四处兼职。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她似乎天生就有足够的承受力,她曾在教培机构实习,随身携带六部手机随时待命,在工作中她从无一丝懈怠与怨言。

那时,真正撕咬着她的,是现实境况对比下的冲击和年少放不下的虚荣。北京城繁华巍峨,信息流动如电光石火,当她的室友和同学们潇洒出入其中时,她却在为衣食奔波,自觉不甘。说到底,她没什么比不上他们的,除了无法选择的出身。

如此种种,让她的情绪变得十分脆弱,她本就非常讨厌计划被打乱,凡事跟自己的预期不符,失望、愤怒的情绪就会被点燃,而我偏偏是想一出是一出的个性。在与我相处的过程中,她很敏感,经不起一点小事,比如我们微信聊天的对话框里不能出现“哦哦”,这两个字意味着冷淡敷衍,而只能用替换词“噢噢”,这两个字略微活泼生动。

这些事情过去了四年以后,我只身前去北京工作,经历了她所经历的,才理解了她那时的心情和所言所行。

02

愧意越积越深,我终于主动踏出了重修旧好的第一步:把她的微信加了回来。她在第二天通过了我的好友申请。那天是工作日,我们约好下班后就见面。见到她时,她留着和以前一样的发式,高高扎一个丸子头,手上拿着一束花,是给我买的。我们仿佛昨天还在一起说笑打闹,四年时间只是倏地过去了,并没有在彼此之间留下一道无法触摸的隔阂,无形中有一块胶布把中间彼此空缺的日子无痕地拼接起来。换个角度来说,在我们见到面的那一瞬,冰释前嫌。

吃完饭,我和她一起回了她在顺义租住的公寓,当晚我们同床而卧。从那以后,即便是工作日,我也不辞劳苦地搭地铁回她家睡觉,周末我直接抛弃了自己租的房;我们一块儿逛超市、做饭、骑自行车、给她的猫拍丑照。

然而好景不长,又是旧调重弹,这一次,我们也是在一场争吵之后决定断交。最好的朋友,最懂你的软肋在哪里,她能带给你恰到好处的安慰,也能送来致命的一击。

我不知这是不是成人世界里的无奈,两个人明明看起来如胶似漆,实际上却还在不由自主地斤斤计较。我明明住在她家里,却无法忍受她不经询问扔掉了我放在橱柜里的饼干。就是这样的小事情,一次次累积,让我明知两个人的生活更加容易更加快乐,也宁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边界,回归孤家寡人。

03

2022年10月,我在豆瓣话题“舍不得删的聊天记录”里贴了和她的一段对话,她看到了,发私信给我。她说她过去一直处理不好情感和人际关系,对我怀有歉疚;我们的关系也一直非常拧巴,要么最好要么最坏,但还是很幸运拥有过这样一段友情。因为这次互联网上的巧遇,我又给她打了电话。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换了两份新工作,交往了一个男友且感情日益稳定,最近辞职准备创业。而我因为抑郁症不断复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在过往积蓄即将用尽时我想去北京找她,到她的住处暂苟一段时间,但她刚好房子到期,打算搬去和男友同住。

而后,她转给了我一个月房租,并直言,这是最后一次帮我。一方面她早已无法承受我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她不认同我的生活方式,“我还是希望你能自力更生,希望帮助你往正面的方向发展,哪怕你去摆地摊,我都觉得你有进步了。人不自救的话,他人是救不了的,只是你一直在逃避一些现实问题,但是随你吧,毕竟这是你的人生”。

看着对话框我既伤心又感动,批判他人总是最容易的,难的是理解;而比理解更难的,是明明不理解,还愿意帮助。尽管这份帮助由仁义驱使,只此一次,尽管这份感情本性使然,无法长久。每个人最终都会选择一种他所能承受的方式生活,这是生物的本能。我就是因为无法忍受职场,才选择了如今朝不保夕的日子,正如她此时不愿再无端忍受我带去的压力。

04

这是我目前人生中最要好的朋友,今后大概率不会再有了。

年近三十,忽地对友情祛魅了。说是祛魅,倒更多是一种无奈,阶段性的人生里,“友情是流动的,不由人的”,没法激动着要理由。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我不再渴望陪伴,人是群居性动物,会对同类的温暖有需求。我只是不再执着于交朋友,而是更愿意找搭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