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

那年,我参加高考,心里既紧张又忐忑。回到家,我对父亲说:“你陪我去高考吧?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

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说:“好!”

考场在市区的一所中学里,而我家住在偏远的郊县农村,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我和父亲在高考前一天坐车到市里,然后在考场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进入考场。为了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间两人的小单间。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我和父亲正好一人一张。

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周围的环境。再回到旅馆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父亲看了看窗外,转头对我说:“你早些睡吧,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考!”之后又说:“天热,我睡不着,旅馆旁边有个小公园,我去那里凉快凉快。”

我感到身体有些疲乏,便胡乱地答应了一声,脱了衣服倒在床上,不一会儿便呼呼睡着了。

翌日,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床铺收拾得齐齐整整,床单也平展得没有一丝皱痕,就好像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似的。我刚洗漱完毕,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从门外走了进来:“快过来吃饭,咱们早点去考场。”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些倦色,还不断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第一天考试下来,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我咬了一口烤鸡腿,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抬手把鸡腿挡了回来:“你吃,你考试,脑袋需要营养。”晚饭后,父亲又像昨天那样,出门去公园里纳凉了。

很快,三天高考匆匆过去了,我和父亲又坐着大巴回到郊县农村的家里。当天晚上,睡在父母隔壁屋里的我,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一番对话——

“孩他妈,帮我按下腰,我的腰快要痛折了!”

“咋?腰痛病又犯了?”

“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三个晚上,腰痛病能不犯吗?!”

“不是住在旅馆里吗?你去公园的长椅上睡什么?”

“你不是总说我睡觉打呼噜声音大吗?我怕在旅馆睡,影响咱儿子休息,耽误他高考!”

……

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

(本文入选2024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文章有删减)

佟雨航,“95后”,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

《意林》:这个故事是您亲身经历的,还是朋友向您讲述的呢?您是怎样想到将它记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的?

佟雨航:这个故事是我的父亲向我讲述的,是我父亲的亲身经历。那一年我高考,父亲提出陪考,我拒绝。于是,父亲给我讲述了他当年高考时爷爷陪考的经历,我听后很是感动,遂同意父亲陪考。前年的高考日,我恰巧经过市区的一个高考考点,看着考点外一群翘首以待的考生父母,陡然想起父亲给我讲的陪考故事。当晚,我便以第一人称写下了这篇散文《陪考》。

《意林》:中考、高考,可谓是学生的重要经历,但是一些学生依然写不好亲身经历的事情,觉得无话可写。您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

佟雨航:其实,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容易写成一篇好文的,之所以一些学生写不好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对亲身经历的事情没有产生共情。就比如我写的这篇散文《陪考》,父亲当初给我讲述爷爷陪考的事情时,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中。我随之产生共情,脑海中出现各种画面,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提笔撰文时,情与景历历在目,一挥而就。所以,学生们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一定要选取既亲身经历又最有感触的事,这样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