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印象

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母親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上台的机会,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本文入选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有删减)

仇士鹏,“95后”,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大二开始文学创作,已在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多家文摘类报刊和选集,曾获十余项全国征文奖项。

《意林》:许多中学生阅读了很多书籍,但写作时依然不知道写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脱节这一现状?

仇士鹏: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脱节,有时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并不是以写作为需求和导向,即不是因为写作中遇到瓶颈和困难,为了寻求突破而阅读,而只是看看故事,寻求新鲜感和趣味。事实上,阅读时更应该关注作者如何结构文章、为何选取这个素材,尤其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部分。可以在脑海中构思一条故事发展的线,和作者展开文章的线形成对比,从而取长补短。

《意林》:您认为文章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是什么?

仇士鹏:作文得高分的核心就是能引发共鸣,要么是思想上的不谋而合,要么是情感上的一击即中,要么是生活细节的可感可触。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未必真实,但绝对真诚,是作者精心、用心把握火候,烹饪出的文字。

《意林》:近年来,中高考阅读题分值越来越高,想拿高分却不容易,您认为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技巧?

仇士鹏:树立考点意识和踩点意识,站在命题者的立场考虑问题。通过对同类型题目和往年常考知识点的总结,思考命题者想要的回答,并按照严密的论述逻辑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