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就读读范仲淹

江徐

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被外放到河南南阳。

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

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邀请范诗人拨冗写篇美文,宣传宣传。

这便是北宋散文的压轴之作——《岳阳楼记》的缘起。

文中的经典名句,彰显了范文正公的人格魅力,也成为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

1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范仲淹手执笔墨,遥想洞庭湖无限风光:

秋天,秋雨绵绵,阴风怒吼,浊浪冲天,连月看不到太阳,那些文人就会伤春悲秋,一副凄凄惨惨戚戚的样子。

春暖花开时,晴空万里,沙鸥翔集,湖面恢复平静,那些骚客又会心旷神怡,遇上点喜事越发精神抖擞。

总之,湖面的风光随天气改变,游人的心情又随风景而定。

《岳阳楼记》中的这两句,说的是风景,也是世情。

天气变化莫测,人们的心境随之流转不定,一霎柳暗,一霎花明。

范仲淹站得高,看得远,认识到了这种心态的桎梏。

他所追求的,是无所偏颇、兼容并包的大格局。

这种格局,就像苏东坡任职杭州时,闲来游西湖写下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他眼里,晴天,阳光灿烂,波光粼粼;雨天,烟雨朦胧,别有韵味。总之,晴天雨天,各有各的好。

不管怎样的风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人生一世,总在上下求索。

幼年丧父的范仲淹,随改嫁的母亲从苏州到了长山的朱家,改名朱说(y uè)。

朱说好学上进,立志苦读。

每天早早起床,煮一锅黏稠的粥,凉了,切分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拌上腌菜。

吃饭的问题就这样解决,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读书。

长大后,得知身世的他很想争一口气,希望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于是背起行囊,带上喜欢的琴和剑,去往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

剑胆琴心的少年,风尘仆仆的远方。星光熠熠,不负赶路人。

在学院五年,他除了早起,晚上还用冷水洗脸,赶走瞌睡虫,继续挑灯夜读。

他谢绝同窗赠予的美食,宁愿喝粥果腹,只为抵制诱惑,克制欲望。

他在佛前发愿:此生若不为良相,造福百姓,便愿意做个良医,普济苍生。

这位断齑画粥的寒门贵子,26岁时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载沉载浮,一步步成为受世人敬仰的范仲淹。

他所求的仁人之心,是处世的热忱之心,做事的赤子之心,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千古圣贤读书心。

这是他读书的志向,也是他活着的信念。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八个字,是范仲淹的人生观。

不因事物美丑而喜怒,不因个人得失而悲欢。

世界风起云涌,我自人淡如菊,如如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岳阳楼重建完成后,滕子京的朋友和部下纷纷前来祝贺。

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庆贺,反倒想痛饮一场,再凭栏恸哭一场。因为,他想起自己被贬岳阳的失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既是在勉励朋友,也是在鞭策自己。

摆脱情绪的枷锁,以平常心看人间百态,超然物外,不计得失,那一切都不是事,人生也自然处处喜乐。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范仲淹的一生,那就是忧。

他所忧,不为宝马雕车、凤箫声动,是忧国忧民,忧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除了在庙堂秉公谏言、主持改革,还治水修堰、兴办学院、戍守边疆。

不管身处何方,他都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操碎了心。

皇太后刘娥去世后,宋仁宗亲政。很多曾受太后打压的朝臣站了出来,对她进行各种批评。

同样被太后打压过的范仲淹秉公直言,提醒宋仁宗,应该看在太后功劳的分上,掩其小故,全其大德。

宋仁宗采纳其建议,下令不准众臣妄议太后往事。

在河南睢阳讲学时,一个孙秀才想要获得游学费用,范仲淹赠予他一千文。

第二年,孙秀才又來,范仲淹照样赠予一千文,问他为何要游学四方。

他说,家有老母,无力赡养,又不甘心荒废学业。

范仲淹想起自己的求学生涯,表示愿意给孙秀才一个读书的名额,每月还可得一笔钱财供养。

秀才很珍惜这个机会,发奋苦读,十年后成为受人尊敬的“泰山先生”。

范仲淹和他敬仰的圣贤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从寒门走出的范仲淹,获得贵人相助的孙秀才,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你成为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命运。

5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却惊艳了几个世纪,后世都说只有《滕王阁序》可以与之媲美。

白云苍狗,往事越千年,相同的困境总在不断上演。

但平凡如你我,都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迷茫时前行,悲伤时自渡,绝望时发光。

天地悠悠,人生漫漫,这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