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一样高峻

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横断山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是人们给它的名字。

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净蓝,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水浪激溅的渡口,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

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主干是信仰,花叶是梦想,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挺立着,摇动着,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第一缕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八十多年前的暮春,山风裹着峭寒,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红二方面军第二、第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薄暮时分,江水在夕照中闪动粼粼波光,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东起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 年4月25日。

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火把的亮光在漆黑的江天灼灼闪耀,浩荡大江,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全体战士一条心渡过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是七条船和几十支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被刚勇的红军征服。

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他们不是神,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更强大的力量。这性格,这力量,扭转了乾坤。

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態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扬,志向宏远。远处,一幅宏阔的画卷在我的心目中铺展:奇峻的雪峰,遥入云天。

(本文入选2022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文章有删减)

马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高级编辑、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著有散文集《鸿影雪痕》《南北行吟》《纸上烟霞》《昨日楼台》,专著《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等。

《意林》:您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脱节这一现状?

马力:阅读,是进入他人世界;写作,是进入自我世界。要将二者打通,不横一道墙。这要靠对身边物事的细心体察,要靠人生经验的逐渐丰富。面对作家和作品,应感悟其文心,学习其表达。只要对文学倾心,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与“他”会融为一个世界。

《意林》:您的文章情感细腻、文字唯美,请问您平时喜欢读什么书?

马力:大体上看,可分为两类:较专的和较杂的。写专著时,常会是前一种,读写不分家;闲时,常会是后一种。学问从不同方向来,又朝同一方向去。再“泛”,仍不离文艺之书。

沈从文说:“缺少美,不成诗。”我年轻时,多梦,也就爱诗。到了今天,这可能影响了我的散文风格。

《意林》: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您发表的文章。请问您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马力:这和我的职业有一些关系。我多临南北胜迹,具有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常常成为我的书写对象。时间留下的历史积淀,赋予了中国山水厚重的文化意义,处处引我倾情,神思为之奔逸,笔墨也多朝这些地方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