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仪式感

闫晗

《小王子》中,狐狸对“仪式”的解释颇为精辟:“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的存在,是为了便于在零星琐碎的生活里打捞意义,有神圣也有矫情。可我不太喜欢步调一致的“仪式”,尤其是被商业浸润后,在某个日子一定要送巧克力和鲜花,要大吃大喝,共谋一种喜气洋洋实则暗暗尴尬的氛围。被安排着集体去做某件事,并不浪漫。参加婚礼,看到司仪对每对新人说着同样的套话,跟那两个具体的人并没有任何联系,就觉得很乏味。如果真的是新郎新娘的亲人朋友多说说这两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有趣多了。

仪式的意义在于在平凡时光中发现光彩,让生活多一些滋味。有创造性的仪式,它是属于个人的,为每个人量身定做,因而显得特别。

美剧《我们这一天》里有我喜欢的仪式。这部剧讲了一对普通美国夫妇与三个子女的家庭生活,这家人有个感恩节传统,兄弟两个要戴去世的父亲留下的一顶帽子,装成一个可怕的店主进行搞笑表演。这个传统来自小时候一次糟糕的感恩节经历:

他们在去祖父母家的路上车子抛锚,被迫在林中的旅店过夜,店主看上去很古怪。后来,爸爸借来一顶帽子,模仿怪异的店主来逗紧张的孩子们,全家人其乐融融地挤在小木屋的一张床上睡觉,结果那是他们多年来度过的最愉快的感恩节。

这段记忆是如此温馨,以至于孩子们每年都想這样度过。所以,仪式延续了下来,成为之后感恩节的范本,爸爸去世后,儿子也会沿袭——这是属于自己家族的独一无二的印记。在节日传统的大框架下,加上有特色的发挥,成为专属回忆,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了。建立一个家庭,需要传统,也要有创新,对每个成员都有特别的意义。

一个男同学会给女朋友亲手做生日蛋糕,等到他生日,朋友圈也晒出女朋友亲手做的蛋糕,虽然不怎么精美,甚至有点粗糙,却是爱意满满的事情。现在社会分工很细,许多礼物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自己花时间和心思的,至少显得对方很重要。

如果仪式感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绑架,那不要也罢,如果它运用了爱和创意,能够产生温暖和诗意,那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