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寄一包菜

王太生

二伯居济南,父亲经常给他寄菜。江南的青菜,苏州青、扬州青等品种,他都喜欢。二伯说,冬天江南经霜的露天青菜好吃,这些菜在北方很难找到。父亲每次都是寄一大包,寄多了,担心一时吃不掉,叶子黄了、烂掉;寄少了又怕不够。一大包,也不知二伯一家能吃多久。

一包菜,有一个人味蕾深处对故土的依恋。

寄一包菜,是把江南的气息、味道寄到北方,连同江南的水汽和泥土芬芳。

聊寄一包菜,与古代风雅文人的聊赠一枝春,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境,一份情韵,不期而遇。

本来以为给外地的亲友寄干爽的蔬菜,有古人的风雅之意,哪知道在朋友圈看到远在岭南的张女士通过快递收到一袋活鱼。鱼是野生的鲫鱼,在媒体工作的张女士很会享受生活,她当天杀鱼煲汤,做了一大碗鲜气逼人的鲫鱼汤,把从前难以实现的奢望变成现实。

这样,我就有了给远方的朋友寄赠“桃花鳜鱼”的想法。舀一碗春天河流的桃花水,其华灼灼,春水温婉明亮,灌入透明袋中,把鳜鱼放养其中,注入氧气、扎口,送给远方的朋友。吾乡多水泽,河流入长江,鳜鱼叫“季花鱼”,春日尤多,择二三尾姿态优美的鳜鱼,托驿使送到远方,让朋友惊喜,又延续了古人聊赠一枝春的雅兴。

鳜鱼适合清蒸,肉质细嫩,刺少,呈瓣状,味道鲜美。在清澄的水边从船家那里买几条鳜鱼回来,在寄之前,养在清水盆中,可比照潘天寿的《鳜鱼图》细细观赏。

听说我想给远方的好友寄赠鳜鱼,我的乡下好友王小二要寄赠我春蚕。我好多年没有见到蚕了,王小二说,他准备捉几条蠕动的幼蚕连同鲜嫩的桑叶垫底,装在一只钻眼透气的小纸盒里寄给我,让我在城市的高楼里养蚕。

这个年代,有好多东西可以寄;有些东西却又不适宜寄,离开了它们生存的土壤、适应的气候、栖身的环境,没了情境。就像寄菜,江南早春的马兰头、秧草头,适合用江南的菜籽油煸炒,若路途遥远,收到后未及时烹制,恐怕早丢失水分,口感和风味全变。还有如王小二所调侃的用小纸盒寄春蚕,养蚕宝宝我在童年时经历过,可是在现今的城市里,却不知道到哪儿去找一株桑树,小蚕儿没有它们赖以沙沙啃食的碧绿桑叶,怕是一天也难以维持下去。

把一件美好的東西赠予,传递的是一份心情与诗意。这样想来,有许多美好是可以隔空遥寄的。比如,柳枝、梅花、茶、树叶和诗……

最妙的是树叶,隔空遥寄,只要在途时间不是太长,会让一个千里之外的人,见识一棵树,表情的一部分,会看到叶子的纹路,触及它的厚薄,嗅到它的气息,会想到千里之外的旷野上站着一棵树。几枚风干的叶子,来自千里之外的这棵树。

我曾想把家乡深秋绝美的金黄银杏叶寄给远方的朋友欣赏,也收到过书友寄自南国的三角梅树叶。那些温好的彩色叶片,书友拼成花卉图案,夹在一本书里,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藏。

也有些东西遥寄不及,比如,我家乡的一道春馔:头刀韭炒螺蛳头。头刀青韭鲜嫩,明前螺蛳肉质肥嫩,此二物合炒,味道甚妙,只是这道菜无法打包遥寄,要想品尝,只有亲来江淮,寻一处农家小馆,看着窗外油菜黄花,身临其境,方才品味和感受得到。

话题回到一包菜上。其实江南的这包菜,如果是有心人,可寄给远方的朋友,或是寄给自己,从冬到春,温暖两个季节,风雅一段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