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平台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Gap Day,即在忙碌的工作或学习生活中挤出一天作为“休息日”,给予自己完全的放松。“今天Gap Day,只学了3小时。”“从早忙到晚连轴转那么多天,终于有一个Gap Day,好幸福。”……
Gap Day可以理解为“摆烂的一天”,起源于网络App某学习博主的一条日常分享。在这条笔记中,博主把从当天17:10到第二天进入学习状态之间的时间作为Gap,并称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有网友这样表达她的感受,比如今天5点半按时下班,早早回到家,洗了衣服换了床单,收拾房间倒垃圾,一通操作后洗完澡躺在沙发上,一看表才8点,顿时感觉已经放松了80%。这会儿还可以和朋友打打电话、刷会儿剧,最近积攒的疲惫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很多人调侃Gap Day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 Year”。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很难有条件像国外年轻人,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放松和参悟人生意义,因此才发明了以天为单位的休息时间。起初Gap Day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众词语,表达学习达人、工作达人的短暂放松。随着假期调休、考学周期的压力增加,这一词语突然多了共鸣感。大家对Gap Day这种需要计划安排休息方式的讨论逐渐升温,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曾上过微博热搜的“休息羞耻”。不少网友对“休息羞耻”这个词感同身受:“觉得做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就会罪恶感很深”“虽然很想好好休息,但如果真的在家里躺一天,又会觉得是在虚度光阴”……而Gap Day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休息羞耻感”。
Gap Day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辛苦工作、学习的奖励,它的存在以“确实已经努力工作过”为前提,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摆烂”,也就不会产生随意“摆烂”时的羞耻感。况且,Gap Day以天为单位的休息时间,也说明了人们开始倾向于将碎片化的休息时间化为一段更长更完整的休息时间,从而可以利用这一大段时间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到周边城市进行一日游,或者去看一场喜欢的长电影、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等,这些更有意义的休息活动也可以减少休息时的羞耻感。
那些执行过Gap Day休息模式的朋友,他们真的通过Gap Day得到身心上的放松了吗?这样做他们真的快乐吗?答案好像并不乐观,因为Gap Day有自己的局限。首先,计划休息时间其实是违背本性的行为。休息本是使人在疲劳时得到生理和心理上放松的过程,它的时长应该由人的疲劳程度和心情决定,而不应该被“十分钟”“一小时”或“一天”的时间预判。其次,Gap Day常作为“辛苦工作得到的回报”出现,实际上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即休息是需要赚取的。
从小受到“勤劳即美德”教育的我们,听信着“休息就会落后”的谣言,早已认为累了休息是错误。不过,网络对于“Gap Year”批判多于跟风的现象,也恰好说明了当代年轻人开始反省当下的忙碌是否必要,并开始思考休息的意义。
人可以不需要一直向阳向上,我们也应该学会偶尔接受人性懒惰的弱点,重拾偶尔“摆烂”的勇气,让休息变成易于获得的日常必需品而不是轻奢品。那些未曾起舞而在沉睡的日子,未必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是对生命真实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