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代的友谊,比初恋更刻骨铭心

在我的人际划分里,“朋友”是分量很重的一层。从关系金字塔拾级而上,点头之交、窗友、同好、饭搭子、近友,最后站在塔尖的,只有霏霏,这是我们相识的第十一年。

年底父母打扫卫生时,翻到我藏在衣柜夹层的几张明信片,那是霏霏毕业时送我的手绘相,写着我羞涩的花式夸奖。只消一眼,以往的朝朝暮暮尽在脑海中。我将照片发给霏霏,她也怀念地说:“那个时候我们天天黏在一起,无话不谈,如果我出名了,你就是头号掌握‘黑料’的八卦营销号。”

故事的开始并没有多复杂,同在小县城长大,女孩们的友谊沿着相似的轨道日益加深。初中因为个头相近,被教官分到一列结成军训小组,单纯看不惯另一个吊儿郎当的男生领书时刁难霏霏,我一个马步上前猛踩他的前脚掌。后来顺其自然,我们成为形影不离的上下铺,成为以优带劣的助学同桌。

学生时代的话题纷繁复杂,教室的小纸条上写着服装流行何种款式、哪堵围墙后新开了美食摊、谁暗恋谁等字眼,躁动不安的人群里格格不入的是仔细听课的霏霏,挺着脊背一丝不苟地做笔记。这副孤傲模样总会惹来无端恶意,我曾在厕所听见某个同学拿腔拿调地评论:“她呀,就是会装,老师就是喜欢这副乖巧样呗,当个学习委员了不起?课间还死活要收我的作业,赖着不走扰我清梦。”

那些人不知道,她名字里虽有冰冷的“霏”,但实际上更接近于明媚的朝晖,而我则是虔诚地围着她转的向日葵。我倏地推开门,砸得瓷砖一声巨响,对方察觉有人也就不再言语,好在没过几天,她们的话题也就转到别的男生头上了。

我的成绩常年吊车尾,霏霏时刻强调要关注眼下的主线任务,回到宿舍给我单独讲解那些令我昏昏欲睡的动点、摩擦力、过去完成时……也许最开始我把这段友谊当作投资,但日子一长,我发现更多貌离神合的相似之处,友情迅速升温进入第二阶段。

霏霏向我靠近,脚步迈过友谊金字塔,停留到最好的朋友那一层。情窦初开的年纪,却匪夷所思地认为书上所描述的情侣间的词语是形容我们的,比如如胶似漆、心有灵犀、金石不渝。

大多数时间我倾向于单独称呼她一个“霏”字,既中二又暧昧,我也不清楚如何定义这份情感,暂且用“闺蜜”来指代。生理的磁场让我们形影不离,经期也会出奇一致,心理的同频则使许多秘密共享。我们聊未来,谈人生,在什么都不能肯定的年纪承诺“永远”。

再往后,我们因为成绩高低去往不同的高中,但比起分离更让我难受的,是好朋友有了更好的朋友。我第一次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子有了莫名其妙的恶意,像抢夺男朋友般不断证明自己在霏霏心中的地位。

放月假时我会拿着精心准备的手作礼物,坐上摇摇晃晃的大巴到市中心,她和她的同学在门口亲昵地挽手,无端升起的胜负欲会鼓动我上前,略带醋意地宣告:“走啦,我妈让你跟我一起回去吃饭,她很久没见你了。”还会大言不惭地朝她的同伴说:“我比你们所有人都早认识她,她最好的朋友是我。”

这种情绪会因为幻想而加深。坐在教室里与地转偏向力较劲时,我无比怀恋霏霏在我身边的时候,又不可遏制地想起此刻她的耐心讲解属于另一个女生。演化到最后,我竟对她产生仇视心理,深觉背叛誓要报复,于是萌生了打败她的心思。

我们选的科目不同,分数上没有可比性,于是我暗暗在日记本里写下愿望——高考省排名次要比霏霏靠前。这样做或许能重新让她对我产生重视,不过只是把执念私藏在心底,其间还闹出一个笑话,高中熟识的学长误以为我有了暗恋对象,废寝忘食地学习是为了和他念同一所大学。

彼时的我沉浸在挽回友谊的复仇仪式中,丝毫没察觉这样的行为将霏霏越推越远。她真挚热忱地分享生活,我要么冷冰冰的毫无回应,要么语不惊人死不休,摩擦也随之而来。她哭诉我心眼小,善妒,我指责她始乱终弃,词不达意的话说出来就刺向对方心口。大吵之后达成默契,冷战一段时间整理心情,高考在即,别耽误大事。

《灵魂的情感》里写:“嫉妒属于一种恐惧,它和那种想维持我们对某物的占有的欲望相似。”冷静之后我也意识到某些地方的确做得过分,即使再要好,我们对彼此的感情也是不对称的,她不属于我,只属于她自己,有权挑选身边人。

高考出成绩那天我骑着表哥淘汰的自行车去找她,刚敲门她就给我打电话,即使很久没联系,我们还是关注着对方,知道彼此成绩后准备报喜。夏夜微雨,小道上只有我俩并肩默默走着,我缓缓推着车,她撑伞送我。激动之后本该坦然处理我们之间遗留的情感,许久还是未开口,填志愿前夕她试探着问:“去一个城市?”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权衡自身理想与家人的期望,去了同一个地方念大学。报到时结伴而行,得到梦寐以求的自由后便规划今后的出行。由于校区隔得远,一个城东一个城西,交往都像“异地恋”。我朋友圈里最常发表的文案是:“约着见一面,前后几天都会带着光。”和旧人一起探索新事物,每每尽兴而归。

我向霏霏打趣:“光顾着和你玩了,都错过了找男朋友的机会。单身这么多年也习惯了,万一真找不到,我们一起买房子住吧!”对方不置可否:“你这么好的人咋会找不到对象呢?那是他们都没发现,等等吧,以前我们还说要送彼此出嫁呢!”

经年之后,我不想再究析我对霏霏的情感是何种。她的头发是我衡量时间流逝的参照物,一寸一寸长,一年一年度。周围的人也逐渐主动或被动地成熟,能体谅别人的难处,我也学着大家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呵护情谊,不奢求时常见面,只求遥遥思念。

少女时代的友谊拧巴矛盾,时常向上天祈愿友谊长存,热情不灭,转眼又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成年后,我有意识地比较各种角度下的女性友谊,迷恋、竞争、怜惜、虚荣、共情、厌恶,这些情绪组成了我们,如同书上所说:“女性之间的友谊像黑洞一样深邃。”

每个人的初恋都跟史诗般的电影一样伟大,我想,我的友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