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症候类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淡”字为核心,他们的情绪淡淡的,几乎没什么波动起伏;爱好淡淡的,问就是也可以不玩;说话也淡淡的,回复起来基本就是“收到”“OK”……
“比起上班,‘淡人’更像是在出家,随心情劳作,凭缘分拿钱。”
“维护关系全靠对方努力,做过最大的挽留是:行,那就这样吧。”
“点外卖从来不看送达时间,也不催单,特意备注不要打电话,反正饿了自然就会去取了。”
这种情况被称为“淡淡综合征”,它指向了“淡”在部分个体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而“淡人”作为一种新的人物属性,传递出了个体在万事万物面前“无所谓”的随意态度。
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确诊“淡淡综合征”。不似“快乐小狗”那样热烈昂扬,也不如“颠公颠婆”那般抽象激荡,“淡”似乎更贴近大部分普通人的生命际遇——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缓缓积蓄和调动生命的能量。
“淡人”指南:个体感知与外部世界的断连
当回想起身边的“淡人”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面孔很可能也是淡化而模糊的。在日常生活中,“淡人”往往游离在社会视野的边缘地带,他们更像是一幅画中的背景色,在不显眼也不鲜艳中强调着中心内容。
当同学、同事们在餐桌上高谈阔论时,“淡人”们坐在角落里倾听着,思绪时不时游离在外;当关注的焦点偶然置于自身时,“淡人”们则以中庸平淡的回应消解着目光的炙热。
对“淡人”日常的描述,听起来似乎与往常的“社恐”“i人”无异。但事实上,对于“淡人”而言,他们的淡不仅表现在社交层面,而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面向。而相比较“社恐”与“i人”而言,“淡人”行动逻辑背后的心理因素并不是恐惧,而是“没有必要”。
“淡人”日常内心活动
社交场域中的主角光环对他们来说并不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相反,“淡人”们享受独属于他们的生活路线。“可以但没必要”的宗旨极大地简化了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并赋予“淡人”们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更明确的个人边界。
与外部世界的有限关联构建起以弱连接为主导的“淡人”生活网络,既保证了个体经历必要的社会化过程,也维护了“淡人”内心世界的平和。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情绪都需要释放的出口,长时间的情绪压抑最终可能带来情绪对人的反噬,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淡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精神状态,实则是其内部“情绪暂眠”机制的唤醒。区别于消化情绪,“淡人”对情绪的处理显得更加随意放松。
或是通过“哦”“行”的话语表达,或是依靠与外部世界的主观断连,“淡人”对于情绪的感知与接收借由一定的中介机制实现了更为缓慢与柔软的传递。
“淡人”与情绪之间微妙的关系转变,使得情绪被调动的阈值提高,“淡人”也因而表现出更突出的松弛感与钝感力。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时不时感受到“淡人”们略显冷淡、木讷的反馈机制,但这蕴含“淡人”们的生活哲学。
“淡人”自居:生活磨砺下的自我抚慰
在关于“淡淡综合征”的广泛讨论中,有网友对该症状提出了更尖锐的理解,他们认为“淡淡”是人们在生活面前无奈妥协的委婉化表达——“低情商:窝囊;高情商:淡人。”“我不是淡淡的,我是实在没招了。”“淡什么淡,不如说人麻木了。”……
“淡人”的生活哲学,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个体在经历生活磨砺后所塑造出的一种疗愈机制。人生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起初面对生活的未知,人们抱有各种美好的期许,但现实反馈给人们的可能不尽如人意。
于是,秉持着“无所求就必定满载而归”的信条,在期待与失望中拉扯的人们决定“我不要了”。这种“我不要了”的恣意态度,让生命的电池以涓流充电、放电的模式维持着基本的健康。
或许,“淡化”是一部分群体在生活磨砺下的无奈选择,但谁说一定要受过伤才会选择成为淡淡的人呢?
五月天的《笑忘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这一生志愿只要平凡快乐。当谈及“梦想”“志愿”时,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将上述概念英雄化,认为宏大的目标与波澜壮阔的路途才是梦想的标配。
这种思维模式长久地存在于人们脑海中,并影响着人们对“价值”的判断。而在这之外,人群中还有另一种声音被悄悄掩盖,那就是成为淡淡的人,简单平和地度过一生,也很好。
有人要做天上翱翔的鹰,体验着俯视一切的荡气回肠。也有人愿做在草原上瘫软的“卡皮巴拉”,缓慢地感知着世界的锋芒。
“淡人”期许:寻找调试咸淡的生活开关
作为一种滋味,“淡”并不意味着生活的无意义感,它更多地被理解为人在面对外界事物时的态度反馈。“淡”并不代表人们全然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期待,相反,极度的“淡”中,实则隐藏着“浓”的缺口。
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中,每日往返于城乡之间工作的女主角廉美贞仿佛是众多打工人的缩影。她拖着疲惫的身体游走在工作、社交、生活的边缘,几乎要被生活强烈的虚无感与无力感所吞噬。就连在雷电交加这样的极端天气面前,美贞依然内心平静。
生活的跌宕起伏似乎与美贞无关,她的悲喜都被困顿在了内心深处。为了挣脱这种虚无,美贞在与具先生的对话中,提出了自己需要“崇拜”以填补内心的空洞。
正如“淡人”存在着对“浓”的隐秘诉求那般,“浓人”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向“淡”靠近以寻求慰藉。
浓与淡之间关于欲望的克制与解放,常常是普通人实现心安的一种选择。